柳州市城区健身工作室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8-10-10徐世军彭智力董晓鹏
徐世军,彭智力,董晓鹏
柳州市作为西南工业重镇,全国三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对于交通、环保、旅游宣传等关乎民生的市政工程投入不断加大[1]。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市民对于健康、健美、休闲等时尚生活方式的需求逐渐加大,近几年健身房行业市场在柳州迅速崛起。由于健身爱好者消费水平和意识的不同,促进了健身房行业的市场细分,为了满足健身爱好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作为健身房的特殊形式——健身工作室应运而生。
健身工作室是特殊形式的健身房,健身房场地设施一般是“大而全”,而健身工作室整体则以“小而精”见长,有自己的侧重点,或侧重于各种体能、塑身、瑜伽等练习,或侧重于高水平理论教学等更细致、优化、个性化的服务;其投入成本不高,但对教练的要求很高,一般由3—5个经验丰富、综合技能较强的教练组成[2]。从服务的供给方面进行考察,对健身工作室的位置分布、经营规模、品质、教练的综合素养等供给侧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对健身工作室的生存与壮大,健身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柳州市城区的各类健身工作室为研究对象,以市中心区域抽取10家具有代表性的健身工作室为样本。
1.2 研究指标
健身工作室的数量及位置分布,面积、投资、会员和教练数量、收费、课程等经营规模指标,教练员的来源、学历、年龄等指标。
1.3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健身工作室的分布状况、经营规模、发展现状及其固定教练员的综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柳州市健身工作室的发展现状
柳州市的健身工作室基本覆盖市区的各个方位,仅仅在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就聚集了30多家各种类型的健身工作室。甚至在一般健身房分布较少的非人口密集区也有零星分布,填补着这一区域健身市场的空白,其市场生存活力可见一斑。
2.1 健身房行业市场大环境影响
目前柳州市中心繁华地带有各种规模类型的健身房七八十家,图1所示,健身房的分布与供给能力基本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甚至某些区域有“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分布比较集中,但对于近百万的城区人口,庞大的商业人群流量以及市民的健身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依然不断吸引着社会对健身房的投资热情,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健身工作室在综合性健身房的挤压下不但没有显露出颓势,反而越来越焕发出创新性活力,能在激烈竞争的健身市场中与综合性健身房分庭抗衡,毫不逊色,各自吸引着、巩固着不同群体的健身爱好者并形成“共生”的发展局面。
图1 柳州市中心健身房分布图
2.2 经营状况与市场需求影响
柳州市的健身工作室最初大量出现于2000年初,专门针对女性健身爱好者的瑜伽馆以及针对男性器械健身的小型健身馆。后来逐渐拓展为减肥、舞蹈、形体、产前保健、产后恢复以及器械健身、增肌、塑身、操课康复等男女都适用的项目。
2.2.1 健身工作室经营现状分析
表1 市中心健身工作室经营规模调查表
单个工作室一般面积在两三百平米左右,投资在20—60万之间,会员一般在两三百左右,有3-6个固定教练员。在一般工作室,教练员是男多女少,而在瑜伽工作室都是女教练。同一层次的私教课,每次两节连上共90分钟,收费基本上形成了默契的“行规”,价格在200—240元之间,有的工作室主营私教服务。而瑜伽及操课等一对多的团课收费按年卡来收取,因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限制需要预约服务,提前预约即可不限次数的上课。课程设置在不同类型的健身工作室有明显差异。
2.2.2 健身工作室教练员基本情况
表2 健身工作室教练员调查表
目前,教练来源于体育院校专业的并不多,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业余爱好者经过一段时间健身练习并培训后,转型为教练员;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舞蹈演员、艺术院校的师生等其他途径,主要从事瑜伽、操课、形体等女性青睐的课程项目。教练的学历整体水平不高,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57.5%,其中包括了小部分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教练员,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专科、高中。年龄较为年轻化,35岁以下是主体,占比为72.5%,22岁以下的一般是在校大学生兼职教练,毕业后继续从事健身事业就成为目前高学历教练的主要来源。相比其他大城市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柳州市健身教练的综合素养仍有待提高。
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分布与经营环境
表面上看,健身工作室是在一般健身房对客源进行第一道过滤后“捡漏”生存,无法主动出击赢得客户的首选。其实,健身工作室在健身市场中并非一味与综合性健身房抢市场份额的蛋糕,而是健身市场细分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结果,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因为在人口密集区域,健身房的设置也相对密集,而且在服务层次与质量同质化的影响下,所以会产生市场“供过于求”并出现互抢客源的现象,相对饱和的健身房市场会“溢出”少量客源。健身工作室展开差异化竞争,为一些从综合性健身房游离出来的常规会员或为保护自身隐私不便在大众露面的、有个性化、高品质需求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赢得了这部分会员的需求并不断发展壮大。由此看来,健身工作室是健身市场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的有益补充[3]。
营业面积是直接和成本挂钩的,若没有强有力的连锁店加盟做为保障,很少商家会肓目地投资扩大健身工作室,所以工作室的面积一般不大,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投入也不大,特别是瑜伽工作室的投资主要是房租押金、基本设备、场地装修等,更利于工作室的启动。在调查的十家健身工作室中,都设置有淋浴室、卫生间、空调等设施,一些规模较小的健身工作室,在规模以及设施配置上就显得逊色了,无论是在吸引消费人群还是在扩大自身经营规模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初期投入一部分先启动运营,跑步机、综合器械等较贵的设备后来在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再不断补充。有的经营规模扩大后甚至再开分店,例如Fighting、能量7等创业与发展较为成功的工作室。有的则放弃竞争进行容和兼并,例如红豆与柳玲瑜伽工作室的合并。
由于场地设施和健身教练服务的供给能力有限,健身工作室只侧重提供少数特长项目的服务,并有自身的容纳量,会员保持在两三百左右,与教练的授课承受能力密切联系,有利于保障服务的品质。课程设置与服务供给主体的健身工作室的服务对象有着密切关系。健身项目的受青睐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健身课程的开设对消费者群体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性。男性健身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力量训练与球类运动上,尤其是器械类训练深受男士喜爱,女士健身项目多以塑形、团课、私人订制、拳击为主,还有部分需要做一些康复或产后恢复的训练。瑜伽这种几乎是女性会员的专场中,女教练较受青睐。由于教练少,而会员以及课程项目内容相对较多,有的需要一对一的私教服务,所以对教练的职业技能和工作强度要求较高。此外,还有少量在各个工作室之间流动跑场的兼职教练作为补充,可以缓解固定教练以及课程的不足。
3.2 教练员综合职业素养
学历的高低和教练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很高,
间接代表了其所体现的商业价值与发展潜力[4]。柳州市的健身教练员队伍学历水平偏低的现实状况难以实现高素质人才推动健身市场发展的目标。专业健身教练能通过正确专业的示范、科学的引导,能更准确、快速帮助会员达到健身目的[5]。而这种专业出身的教练员比例偏低,业余教练比重较大,由于缺少健身的专业基础理论支撑,动作技巧、原理不系统将会严重影响授课质量以及会员健身效果。体育院校专业毕业的教练员不多,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从业经验不足,特别是年轻的学生兼职教练缺乏经验,但一般报酬要求却高,会影响到会员的健身效果和工作室的效益。
一部分曾经在健身房任职的经验丰富的教练有着自己稳定的客户资源,时机成熟后另立门户,创业发展属于自己的健身工作室,有的教练依然继续在健身房兼职。一方面把客户带走,影响了健身房的销售业绩;另一方面可以激发那些审美疲劳的健身房老会员继续追求高品质健身的兴趣,甚至部分完成从健身爱好者到教练的转型。因此,健身房与健身工作室的同时存在给予健身爱好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共同挖掘、扩大整个健身市场。二者在短期表面发展上存在某些矛盾,但从健身大市场来说是利益的共同体,也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要求。
健身工作室的发展起步艰难,但教练员一般也是投资者或合伙人,所以为了自己的事业及生存更注重服务品质。经营一旦趋于成熟之后反过来会给注重规模的综合性健身房的生存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健身工作室一旦成熟,基本不会轻易倒闭,而综合性健身房在柳州时而发生经营者携款跑路和突然关门正说明了这点。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健身意识宣传和市场营销,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要展开良好的市场区位布局。在发展成熟并出现饱和的市中心区域,为避免各自不再盲目扩张或恶性竞争产生“两败俱伤”的局面,要通过宣传与营销等经营手段把健身市场继续做大。进而把目光放到周边更广阔的市场环境去,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小区集中分布区适合新建综合性健身房以迅速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在人口密度较小或大健身房的分布间隙可开设健身工作室以填补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空白,也有助于健身创业者的发展。
4.2 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在分属不同的市场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不同层次与品质展开差异化竞争。注重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创新上的差异化发展,综合性健身房犹如“大生产的流水线”,走规模型发展道路,迅速满足大众的一般健身需求;健身工作室犹如“小作坊的手工制作”,满足少数高消费、高品质的需求,能有效把控经营风险与盲目投资。
4.3 努力引导、探索健身市场需求侧结构性变化,满足客户个性化、高品质的健身需求,不断推进健身市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向不同的顾客提供更多有效的、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共同推动健身市场的整体健康持续发展。
4.4 针对目前柳州教练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专业来源不多、执教经验不足的现象,加强各健身工作室教练员之间的流动性,交流经验,互通有无,避免会员的枯燥乏味感,建立定期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练的综合素养。
4.5 由各个工作室的业主或其法人代表组成健身工作室协会,制定严格的协会规章制度,按市场规律运行,加强信息沟通和行业经营的规范性,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健身联盟的经营形式,节约各俱乐部日常经营管理成本,承接从俱乐部剥离出来的各种销售、培训、宣传广告等职能,让各俱乐部潜心发展优质、特色项目,避免同质化发展,实现整个健身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共同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