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的科学引导与合理疏导

2018-10-10

北京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利益公众

文 王 英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议政府组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开展跨学科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调研,基于科研成果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导,增强工作的科学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引导人们关注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心理规律问题,是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和心理学方法实现“善治”。

当前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社会治理尊重并遵循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需要,都要求社会治理在方式上更多诉诸于软治理、巧治理,从发现问题入手、从解决需求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使治理效果“入脑入心”、事半功倍并赢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正确的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引导和科学合理的社会心态的心理疏导,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为改革赢得宝贵时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心理预期的科学引导

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以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理念,激活民众追求幸福的心理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调查数据也支持这样的判断: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人最大的共识是“生活得更美好”。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弥合各阶层、各类别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心理动力源。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引导人民逐步形成关于美好生活的正确认知和心理预期。每个人的美好生活,主要是靠自己辛勤劳动干出来的,在全社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保障。

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

摄影 徐飞

引导人民逐步形成关于美好生活的正确认知和心理预期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摄影 徐飞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从“修身、齐家”着手,培育健康公民人格,重塑社会道德,培养规范意识和守法行为,鼓励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高社会凝聚力。

以中国梦作为全民共同的未来预期,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中国人勤俭持家,为孩子是最大的生活动力和行为理由。预期孩子会比自己生活得更好,是最朴素的愿望和最大的生活动力。中国梦,一定要定位于中国人家庭的梦,随后逐渐从身边开始,培育超越家庭的梦想,从家庭梦延伸至民族的梦、国家的梦。

要适度预期。预期过高,承受力小,不满情绪强。预期过低,得过且过,缺乏动力。要让民众了解,社会发展一定有局限,有困难,有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摸索、借鉴、配合、妥协、协商、忍耐、等待。这样的预期才有助于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问题的合理疏导

通过大量的社会矛盾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社会矛盾虽然是由物质利益分配引发,但矛盾是否能积聚并引发冲突,关键是对当事人心理的调适。任何社会矛盾的产生,都首先是表现在心理上的不满情绪或对立态度,这种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得不到及时的排泄,就会化为过激行动。所以,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使不良的社会情绪能不断排泄出去,防止不良情绪的积累,在潜在的社会冲突中调节着整个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大力强化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建设的力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失范和混乱,是当前公众不满情绪的重要根源,它不仅直接导致公众对社会安全环境的深切忧虑,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与迷惘,而且还使公众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违规者的损害。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种种违规行为“失范”,正在不断侵蚀着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倡导的社会“主旋律”。社会规范秩序的建构,目的在于通过加强法律化、制度化的规范建设,形成新的社会生活规则,形成严密、完善的行为约束机制,堵住社会管理的漏洞,确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一个规范、公平、安全的生活秩序。

大量调查事实证明公众对那些真正靠勤劳和智慧致富的人,并不会发“红眼病”。违规行为以及大量违规现象得不到应有制裁,才是公众不满情绪的焦点。在当前的规范秩序建设中,强化规范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的社会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转变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状况。社会规范秩序的健全与完善,不仅是市场经济不断发育成熟的前提,也是对公众心态进行有效疏导、校正的最重要的现实途径之一。当公众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到人们享有规则面前的平等,享有机会的平等,人人都通过辛勤劳动,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者依据自己公平承担的风险,公平竞争,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回报时,公众心态中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建立健全民意监测网络,形成多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和不良情绪的“社会安全阀机制”。多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包括各种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信访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社会舆论监督和民意调查制度,以保证公众广泛有效的参与。通过这种多维度利益表达机制,虽然参与者的愿望或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实现,但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利益或意见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从而很容易求得心理的安慰和平衡。因此,民意网络的建立和健全对民众社会心理的疏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要继续完善和扩展决策听证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使相关利益主体能够获得对称性信息,对政府决策及实施进行有效监督,进而增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同时,这种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可以发挥其表达民意、解释政策、提供决策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其次,充分发挥媒体释疑解惑作用,营造健康开放的舆论氛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的重新调整,社会民众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理解”和“想不通”。新闻媒体要善于解答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善于解答群众关心和感到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为群众解答疑惑,理顺情绪,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等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协调、相一致。新闻媒体应当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疏导社会情绪、平衡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摄影 徐飞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公众的紧张心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公众的紧张心理,增强人们对社会的稳定预期。根据世界经验,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创新,增强社会二次分配的作用力度,对慢富、迟富的社会阶层,给予必要的利益补偿,避免因社会收入差距的不合理、不适度的扩大,引起社会利益矛盾的激化。二是积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使公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应保证社会全体守法成员,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会因改革的深入而影响其基本生活需求满足,甚至还应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有所改善。这是缓解公众的紧张心理,增强民众对社会发展稳定预期的最重要措施。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议政府组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开展跨学科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调研,基于科研成果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导,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科学、规范、有序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新格局。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利益公众
凝聚幸福感 共绘“夕阳红” 临平街道打造全周期养老服务体系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I Love You, Dear China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