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观察研究

2018-10-09王素芬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研究

王素芬

【摘 要】: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及防范措施。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集的90例病人的血常规标本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对象,检测血常规,对不同保存温度、不同抗血凝剂浓度以及不同检测时间的情况下,同一血常规标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含量的检测结果有无差异。结果(1)当处在6℃~25℃环境下,白细胞检测含量比4℃冷藏状况下的检测数值明显要高(P<0.05);血小板检测含量比4℃冷藏状况下的检测数值明显要低(P<0.05)。(2)放置10 min内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白细胞检测含量、血小板检测数值比放置2h后检测数值明显要低(P<0.05)。(3)EDTA 盐作为抗血凝剂,浓度设定为2.8 mg/mL,标本血液中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比容比抗血凝剂浓度为1.6 mg/mL时的检测值明显要高(P<0.05)。结论 血常规检测时,当保存温度、检测时间、抗血凝剂浓度三者之间有不同时,血液标本检验结果误差就产生。为尽可能减少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误差,以取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医院应当制定完备的血常规检验标准,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养与实際技能,全方位监督医护人员严格按规定实施检测。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误差;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

血常规检验还被称为血细胞检验,是临床最基本、最简单的血液检验,也是临床上疾病诊断最为常用的诊断与甄别手段。血常规检验旨在定量检验分析病人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检测结果是临床诊断某种病症的依据,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检验当中,鉴于各类原因,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会有着很大差异,给病症诊断带去负面影响。本次实验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集的90例病人的血常规标本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集的90例病人的血常规标本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年龄22~53岁,平均(36.4±2.1)岁。标本剂量为2.0 mL,全部是新鲜EDTA-2 K 抗凝血常规标本。

1.2 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经血常规检测,在不同保存温度、不同检测时间、不同抗血凝剂浓度的条件下,检测同一血常规标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含量的检测结果有无差异。(1) 将对比6℃~25℃与4℃下检测标本的数值,分析检测结果受到的保存温度的影响;(2)比较放置10min与120min的标本的检测结果,探析检测结果受到的放置时间的影响;(3)对比经1.6mg/mL与2.8mg/mL 的EDTA 盐作用的标本的检测结果,研究分析抗血凝剂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4)比较不同采血部位,即静脉血、末梢毛细血管血的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由SPSS17.0版统计软件处理此次实验所有数据,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择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资料。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温度因素导致的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6℃~25℃时,检测血液标本中白细胞含量是(4.5±0.6)×109/L,比4℃冷藏条件下的检测值明显要高(P<0.05);血小板检测含量为(217.4±4.5)×109/L,比4℃冷藏条件下的检测值明显要低(P<0.05)。对比红细胞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测定时间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血液标本搁置10 min后检测,白细胞含量(7.4±0.3)×1012/L,明显要低于搁置2h后检测值(P<0.05);血小板含量(225.6±3.5)×109/L,明显要低于放置2h后检测值(P<0.05)。比较红细胞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的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抗血凝剂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的误差

EDTA 盐作为抗血凝剂,浓度设定为2.8 mg/mL,标本血液中红细胞平均体积检测值(98.1±2.7)fl,显著比抗血凝剂浓度是1.6 mg/mL时的检测值要高(P<0.05);抗血凝剂浓度为2.8 mg/mL 时,标本血液中红细胞比容检测值是(217.3±4.4)L/L,明显比抗血凝剂浓度为1.6 mg/mL时的检测值要高(P<0.05)。见表3。

2.4 比较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最常用的采血部位包括静脉血与末梢血,试验结果显示,指尖血液与静脉血液相比起准确性与重复性比较差,并且指尖血液与静脉血相比白细胞数量更多,而血小板计数则更少,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验均尽量采用静脉血。

3 讨论

血液提供营养物质用于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运送代谢废物,所以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血常规检验[1]。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会影响病症的诊断,会对血液质量管控带去一定影响。降低血常规检验误差,让检验结果的精准度得以提高,可以让病人的利益得到更好保护,同时提高医疗效果。在实际检验当中,有着较多检验环节,检验时间比较长,检验数量众多,这就增加了检验误差的原因,不但有来自外部的原因,还有人为原因。

血常规检验指检验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血细胞,是最常规、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病症的参考依据[2]。如果病人有贫血症状,病人的红细胞数值或血红蛋白的数值就会呈现较低值。普通感染性的病症会引发白细胞分类与数值产生变化。如果血小板的数量降低,就会易出血或在出血后难以止血,而当血小板增加时,就易致血栓产生。血常规检验结果应当确保客观、准确、灵敏,以利于诊断准确,从而安全有序开展治疗。在诊断血液病时,主要依靠实验室常规检验,受到各类因素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会有误差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误诊几率加大。

为了有效防止与降低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误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实施血常规检验当中,要挑选综合素质高的医护人员实施采血、送检、检验等操作,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执行血液标本的存储、送检和检验等各个步骤,比如:检验过程中必须推血涂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误差;(2)执行血常规检验的工作人员,应当拥有完备的理论,熟练掌握血液中各类细胞的生理特点,同时充分了解各类检测仪器的原理、数据处理与操作方法;(3)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养与实际操作技能:血常规检测质量关键决定因素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因此有必要展开各类培训,涉及血液病理、血细胞生理临床课程,并规范医护人员的血常规检验工作,宣传检验工作的方法与重点内容;(4)对血常规检验标准与检验规定进行修改,检验条件设定如下:保存温度6℃~25℃,采血部位设定为静脉,血液检验搁置时间10 min以内,辅助试剂为低浓度抗血凝剂;(5)全方位监督血常规检验过程,对整个质量过程进行监控,对医护人员实践操作过程加以规范,最大程度减少检验结果误差[3-4]。

总之,实施血常规检验,有许多因素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即:血液标本的保存温度、检验时间、抗血凝剂浓度差异,所以,为最大程度减少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产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完备的血常规检测标准与规则,让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与实际操作技能得以提高,敦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血常规检测,让血液检验为临床疾病的诊疗提供更为可靠的结果。

参考文献

李晶.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问题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8):160-161.

胡静.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 2016, 36(19):113.

郭珺.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2):252-253.

潘顺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错误原因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4):374-375.

猜你喜欢

血常规检验误差研究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精确与误差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