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与实施策略
2018-10-09程鹏
程鹏
【关键词】 历史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理论依据;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81—01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环境中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媒体资源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用形象直观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观察,达到对所学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认知事物。”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信息化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特别是青少年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获取知识的心理特征。
2“观察的经验”。戴尔经验之塔中“做的经验”依据对真实事物的接触而取得经验,包括对具体真实事物的观察、触摸等动用人体生理感官而获得认识。依据这种理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制作标本、制作模型达到对真实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学内容,如历史事件不易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获得认识,这就需要借助感官去认知。戴尔先生在经验之塔第二层次“观察的经验”中指出:通过观摩示范、野外旅游、参观展览及观看电视、电影等方式,动用人体感官,把间接的替代的经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运用媒体技术重现历史事件,使人们通过观看影视资料进入历史情境获得生动丰富的信息,从而加深理解记忆,最终达到认知。按照戴尔先生的分析,经验之塔中“做的经验”是最低层面的也是最直接具体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处于塔中,再往上走就是“抽象的经验”。经验之塔由低向高,越高越抽象,教育也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由具体到抽象,即由具体经验向抽象经验过渡,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为教学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资源也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把教育教学搞得更加轻松、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更多的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受益并且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使用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如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要讲的是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包括《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两部分,从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都包含着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斗争。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战后中国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可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并没有得到战胜国的待遇,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中,与会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中国又一次被宰割。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笔者在导入上为了使学生进入到一战后巴黎和会的情境,选取了一段《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怒斥日本代表》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非常投入,当看到中国代表顾维钧怒斥日本代表“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时,全体学生爆以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已经进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视频播放完后,当笔者指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时,他们爱国的情绪全都流露了出来。这段视频对本课起了很好的导入作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微课提高教学效率。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相较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微课以其短小精悍而具有吸引力。微课一般时长在5-10分钟,它能凸显教学内容的某个重点或某个方面,使用起来非常灵活。在课堂上学生未能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他们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微课不限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也可以在家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完成学习。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精心制作的微课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关注学生,观察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对重难点是否理解,及时进行补充,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昌盛的文化”,本课的重难点是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在我国兴起的主要史实,了解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课堂上,笔者尝试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微課,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后,笔者又把微课发到QQ群里让学生继续学习,下节课时通过提问,笔者发现学生掌握效果特别好。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