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艺术生成长方式探微
2018-10-09姚金秀
姚金秀
【关键词】 高中生;艺术生; 成长方式;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46—02
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论是中小学的入学率,还是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中办和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得到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得到有力的破解,这是基础教育转型提质的重大信号,是全社会的福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教育体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造成教育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地域的原因、历史的原因、家庭的原因,更有观念和制度上的原因。而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表现在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受教育者身上。需要探究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更多更复杂。本文拟对高中艺术生的产生、生存困境及成长方式等作以简约的回顾、描述与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一、符号化的身份认同
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普通高中出现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业辅导的艺考生,美术生最多。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高和院校新设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增多,艺考生的队伍不断扩大。艺考生成为一个独特的高中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的家长比一般的学生家长更操心费神,正是这一群体让学校为之既振作而又困扰,也正是这一群体催生了艺考校外辅导如火如荼的市场。
细数起来,这一群体的构成大致来源有三:一是有学艺基础,从小受过正规严格的绘画、舞蹈、唱歌等专业辅导,确已见特长突出且非常热爱的痴迷者。这部分学生投入的机会成本很高,如果不走艺考的路,不仅是家庭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造成个人天资的损毁或埋没。二是把“艺考”当成通往高校的捷径者。这部分学生或者对艺术有爱好、有兴趣,或者抱着撞大运的想法,或者受了艺考“零风险”、艺考“低分上名校”的误导,甚至幻想“一夜成名”。三是挤上了高中教育的大船,却发现自己目标并不清晰,学习上不及同窗。这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底子差,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在学校不能正常发展,只好寻求他途,或听从家长安排,或走投无路之下投入到艺考生阵营,死马权当活马医。这些不同背景的学生聚在一起,走上了国家规定的艺考路线,辗转奔波,可是他们的身份并不一致,带有自己难以言说的符号化特征。
二、边缘化的就读方式
升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有着考大学的计划,走艺考的学生要想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必须按国家规定程序参加考试。近年来,各大艺术类院校,包括综合大学的艺术系,都要在正式高考之前对体术类考生进行一次联合的专业考试。这种考试分为省统考和院校单考,时间集中在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末。这样一来,艺考考生的文化课学习便与普通学生“分道扬镳”,甚至他们在学校的作息也和普通生不能同步。于是,艺考生在学校被严重边缘化。学校不好管理,学生顾此失彼。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生的就读就出现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随班就读。班主任网开一面,学生在艺考前把大部分时间投放到专业训练上,有些是在本校由专业教师统一辅导,有些到校外找专门辅导机构。二是由学校组织专业班。把艺考生组织到一起上文化课(有些学校包括体育考生),如果人数较多,就把美术生、音乐生等分设,以利于管理,并方便学生学习。三是艺考生上专门的艺术学校。这类学校一般县市没有,省级城市才有。除此而外,艺考生会把专业训练及文化课学习交给校外辅导机构来安排,也有很少一部分考生在家自行安排,以便充分利用时间,专业文化课两不误。
三、无序化的就业流向
高中三年时间对艺考生来说尤其短暂,大多数学生仓促应战、自顾不暇。因为要双上线,真正能走进大学校门的人并不多。这样高中毕业后这个群体就一分为二解体,其中一部分学生考上大学,一部分带着沮丧流入社会。有关调查表明,有些经过努力考上艺术院校,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不及30%;通过招录考试成为公务员类或大学生村官,就业援助时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不到20%;结业和自主择业者占大多数;没有考上大学的,直接流入社会,招考受限,大部分人进入城市打工,也有极少数人自主创业,事业有成。
四、现状及原因思考
不论是由于升学的考量,还是天赋独异对艺术抱有热情,走上“艺考”这条道路,对每一位“艺考”生而言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不论是从家长的感受,学生的体验,还是教师的管理辅导,关于“艺考”都是一个艰辛劳累、五味杂陈的行程和心理过程。每年专业考试期,省城之内数万人舟车劳顿、往来奔波。未曾细究,到底有多少人茫然无助被裹挟其中。在这里仅就艺考所呈现的现状,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些许思考:
1.要建立特长生培养的制度,畅通特长生成长的正常渠道。教育不能选择儿童,但儿童可以选择适合的教育。人的艺术天赋只有及早发现及时培养,才不致被泯灭。一刀切的教育制度忽略了人的职能类型和兴趣爱好,可以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软肋。
2.要纠正唯升学率是问的评价导向。要宽容差异的存在,要允许学困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改造,不要让他们走投无路。社会多元发展,人才需求多样,要重提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重要、行行都光榮、行行都能成功。
3.要强化措施做好职普分流和课程融合。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学生成为技能型尖子人才。同时健全中高职衔接制度,铺设技术技能人才上升到教做学一体化通道。
4.要关注学非所爱,用非所学的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艺考最大的弊端并不是走了捷径没有考上大学,而是利用艺考考上了大学之后,因为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学习所带来的那种痛苦。”大学里的逃课、挂科现象是否与这些人有关,笔者没有具体的数据,但就个人来说,由学习所带来的“痛苦”会给人一生带来阴影。另外,许多艺术生毕业之后,由于形势所迫,转而从事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不仅无助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
5.要全面规范社会(校外)辅导机构的行为。不允许其进行虚假宣传,用“突出培训几个月,轻轻松松上大学”等蛊惑人心。
五、价值与意义的断想
“艺考”是我国传统教育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理性选择,“艺考”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在现实的环境中,在具体的成长过程中,“艺考”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艺考生作为一个群体,在追梦道路上表现出当代青年学生非常宝贵的品质和精神气质,值得肯定,值得研究。
1.在行动和逆境中发现自己。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教育倾向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短处,有很多学生自觉性差,依赖性强,学业优秀,分数很高。但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能做什么。选择自己去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艺考生们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自我发现的路。
2.在艰辛中强大内心,在选择中坚定职业志向。我们的高中教育一方面携带封闭管理而与世隔绝,一方面又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而艺考生们知道,规划与现实职业之间,横亘着必须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才能跨越的坎坷。
3.在同龄人中获取了一份珍贵的人生经历,为兴趣和爱好而付出。在当下教育情境下,有许多艺考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们是痛并快乐着。艺考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一夜成名”太不现实,不努力就想得到一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的大宝如是说:“梦想这件事情,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下去了,才能看到希望。”而网传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段霞锴的经历更让艺考生们深受鼓舞,他说:“感谢艺考经历,从那以后,作为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我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艺考对他来说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他说,“当找到了自己的向往时,才意识到‘上帝真的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当然,这也得益于家长的宽容。”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