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18-10-09邹大谋
邹大谋
【关键词】 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活动;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45—01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如抗挫折能力弱、情绪调节能力缺乏等,致使中小学校园恶性事件频发。究其深层原因,与家庭挫折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也是对班集体成员进行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试梳理笔者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索。
一、注重师生沟通,营造和谐氛围,开展多彩活动
首先,班主任能否与学生有效沟通, 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思想单纯,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这种情况下,班级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这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和出发点,是因材施教的依据。班主任要通过细致观察、个别谈话、举办活动、调查走访、班级QQ群等途径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对策,以平和的心态、朋友身份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所思所想,和他们一起分析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真诚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情感、爱心、宽容是维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纽带,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感情上接纳班主任,才能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这样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道真诚的目光,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谆谆的教诲都传递着信任和尊重,给学生以温暖、鼓励和力量。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既是心理上的沟通,更是感情上的融合传递过程,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情感交流气氛。因此,老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再次,班主任要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班集体学习氛围,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一个良好班集体,应该是学生学习风气积极、交流合作融洽,时时处处充满正能量。这些教与学的风气无形中形成一种潜在精神力量,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弥散于其间,渗透于其中,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全方位的影响。
此外,在班集体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和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心理烦恼困惑,取得意想不到显著效果。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常见形式,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实践中,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并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反馈、鼓励和建议。主题班会前班主任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心理发展脉络,根据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确定主题,笔者经常在主题班会上运用讨论、演讲、游戏及角色扮演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了解,而且构建了良好班级心理环境,使學生逐渐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重视家校合作,搭建长效机制,营造共育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虽然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家校联手的前提是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了如指掌,要主动向其他任课教师了解,向班上其他学生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班主任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平时要以多种形式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同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家长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教给家长一些正确教育方法,避免简单粗暴做法。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这样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杜绝因心理问题而发生悲剧事件。
在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需要耐心、方法和不断创新的路,作为班主任,我要不断探索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优良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这是新时期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发展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