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现象成因浅析
2018-10-09陈万勤
陈万勤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家庭教育;学校评价;社会媒介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25—01
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因此,初中阶段教育者的任务非常重大。初中阶段是孩子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模糊初建时期,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因素不仅是学校教育不足,还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初中时期的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出力,把校园欺凌遏制在萌芽状态,引导学生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一、家庭教育缺失,亲子关系淡薄
家庭教育的作用犹如一颗“种子”,在孩子幼小时期就已经种下,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便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成长在和谐家庭里的孩子便是良善之辈,能够理性处理问题,不会轻易与别人发生冲突;成长在放任、溺爱、打骂家庭里的孩子,暴力倾向严重。因此,家庭是教育引导的主阵地,一旦家庭不和谐,亲子关系淡薄,孩子心理就容易畸形发展。调查显示,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在学校里极易成为“问题学生”,而单亲家庭或者是组合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往往无处诉说,因为家长连自己的问题都理不清,根本没有时间去关爱孩子,只能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孩子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时,便采用欺凌的方式,对同学施以暴力。
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家里往往被宠成“小皇帝”、“小公主”,所提出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得到家长的满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在学校与别人相处时也会很霸道,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便会聚伙打架,形成严重的欺凌事件。家庭亲子关系并非简单的物质需求,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于融洽的氛围中解决孩子的困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以“德育”为先,学习成绩次之,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落后切不可采用“武力”方式解决,以防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榜样”。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诸多困惑,担负起教育的重大责任。
二、学校教育失衡,评价以分为重
寄宿制学校发生欺凌事件,学校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如今初中学校教育的目的还是“应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分数为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得不够。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心理承受力反而很脆弱,表面看来很“乖”的学生可能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偏概全,常常忽视成绩差的学生,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学生之间会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承认差异现象的存在,以人为本,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自信。初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如果受到别人欺负大多不会主动告诉老师,因为他们认为向老师“告状”会让更多人瞧不起;寄宿制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集体行为,免不了磕磕碰碰,而学生总有强弱之分,有的学生会在教师监管不到的时间采取“欺凌”的方式解决矛盾;学校课程比较紧张,抽不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法律教育,学生往往不考虑“欺凌”后果,法律知识淡薄,仅凭一时冲动酿成大祸。对此,学校要把工作做细,杜绝欺凌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现类似欺凌的事件必须严肃处理,给学生以震慑。平时,学校要经常开展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正义感,使同学之间团结互爱,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媒介影响,学生盲目效仿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很多是受到社会媒介的影响,影视剧中有很多群毆场面,网络游戏中也充斥着打打杀杀的情节,手机网络的普及,很难避免青少年学生与这些“暴力场面”接触,学生看到就会模仿。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学着大人的样子表现自己的成长,欺负同龄弱者、彰显自己的“地位”。社会媒体在报道新闻娱乐事件时,最好能避开对观众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的画面,要考虑到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网吧要禁止未成年人入内,保护青少年的正确认知,以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另外,媒体应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大人要为孩子做好表率,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欺凌”是不对的行为,一旦受到“欺凌”或者看到“欺凌现象”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有效抵制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因素多种多样,其对策也不可能由个人、个案得出,需要综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求解。家庭中,父母要创设融洽和谐的氛围,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关爱;学校里,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平等对待优差生;社会上,媒体要考虑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多宣传正能量。只有多管齐下,才是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治之道。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520)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