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蹴鞠与抛球乐关系考

2018-10-09蔡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蹴鞠

蔡艺

摘 要:单球门蹴鞠是中国古代蹴鞠的重要形态,但其成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抛球乐盛行于唐宋,虽史有所载却均语焉不详。在整理朝鲜古代抛球乐史料时发现,抛球乐与单球门蹴鞠在球门、规则及奖惩方式上存同诸多。两者的存同绝非偶然,对其关系的梳理可以呈现蹴鞠单球门演化的历史原因。从起源时间来看,抛球乐形成于盛唐,单球门蹴鞠出现在晚唐;从“风流”的含义来看,“风流眼”之称谓应源于抛球乐;从唐宋礼乐体系的结构来看,作为“散乐百戏”的蹴鞠很难影响“正声”身份的抛球乐,故可推断蹴鞠单球门演化更有可能是受抛球乐之影响。蹴鞠的单球门演化是在声色之风炽盛的唐代宫廷,为满足统治者耳目之欲所尝试的求变。在求变过程中,蹴鞠借鉴了抛球乐的游戏形式,由“白打”演化为难度更大、表演性更强的单球门蹴鞠。

关键词:体育史;抛球乐;蹴鞠;单球门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4-0069-05

Abstract:One goal Cuju is an important form in Chinese ancient Cuju history, but no conclusion has been yet reached on its origin. Although "Music of Ball Tossing" prevail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historical records do not elaborate on them. When collecting and sorting historical data of Ancient Korean "Music of Ball Tossing", people find there are so many commons between "Music of Ball Tossing" and one goal Cuju in setting goal, rules and ways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he commons are by no means accidents. Thus, explanat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 can reveal the real cause of evolution of one goal Cuju.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ata, we know that "Music of Ball Tossing" formed in the prosperous Tang, while one goal Cuju appear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s one form of "music and opera", the status of Cuju is far less higher than the status of "Music of Ball Tossing" among ritual and music system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rom which we could deduce that the evolution of one goal Cuju is influenced by "Music of Ball Tossing". 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one goal Cuju is not an accident but evolves to cater for the rulers' pleasure of debauchery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debauchery.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Cuju had incorporated the form of "Music of Ball Tossing", which evolved into a game with more difficulty and strong performativity from a bare-hand game.

Key words:history of sport; Music of Ball Tossing; Cuju; one goal

1 问题的提出

蹴鞠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其历史延绵两千余年。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学界普遍认为蹴鞠起源于战国,发展于汉魏,兴盛于唐宋,衰退于元明,消亡于满清。单球门蹴鞠则始于唐,兴于宋,衰于元,是中国古代蹴鞠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单球门蹴鞠独特的竞赛形式以及在宋代盛况空前的风靡程度,其演化历程成为研究蹴鞠发展史不可回避的话题。对于蹴鞠单球门演化的原因,由于缺乏确凿史料,学界众说纷纭而无定论。

贾玉芝指出:“由于蹴鞠到了唐宋时期失去了其军事训练的作用,向娱乐表演方向发展,所以出现了单球门间接对抗蹴鞠。[1]”钱文军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儒家地位的上升,在唐朝军队中既是一种军训手段又是一种娱乐活动的蹴鞠,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两个门变为一个门,从直接对抗到间接对抗……[2]。”夏思永则认为:“由于社会文弱风气的滋生和发展,双球门蹴鞠活动激烈的身体对抗被认为有悖‘天理,于是基本上被废除了,继而代之的是单球门蹴鞠活动的兴起。[3]”王俊奇更是将“蹴鞠单球门改制”视为其衰退的内因[4]。

抛球乐①为唐宋宫廷乐舞,其形式为左右两队教坊女艺人在乐器演奏下唱词行舞,歌舞中两人为一轮按先左后右的次序依次将彩球抛过名为“风流眼”的球门,中者受赏,不中者受罰。因配有唱词,故教坊以《抛球乐》为曲名,宋代亦用于词牌名。高丽文宗二十七年(1073年),抛球乐由北宋传入高丽王朝,并在朝鲜半岛广为传承并流传至今。元明时期抛球乐日渐消亡,故“历代典籍多有记载却均语焉不详,近世亦鲜有人关注[5]”。而传入朝鲜半岛的抛球乐则保存了图文并茂的丰富史料,《高丽史[KG-*3]·[KG-*3]乐志》《乐学轨范》《呈才舞图笏记》《戊子进爵仪轨》等朝鲜礼乐古籍中均有详载。随着中韩学术交流的深入,这些关于朝鲜古代抛球乐的史料不断浮现。值得称奇的是,抛球乐与单球门蹴鞠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体育活动却存同颇多。对于两者的相似,成书于1790年的朝鲜古籍《武艺图谱通志》记载了“蹴鞠谱球门与乐学轨范球门正同”[6]的评介,可见两者存同之事实。蹴鞠与抛球乐究竟存何交集?解答这一问题,不仅能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能呈现蹴鞠单球门演化的真实原因。

2 单球门蹴鞠与抛球乐的存同之处

2.1 球门相似

唐代虽然出现了单球门蹴鞠,但未有确凿记载。学界对单球门蹴鞠始于唐代的认同主要以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岂非蹴鞠之变欤[7]1288”的记载为依据。宋代蹴鞠球门则有史可考,如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录》记载:“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8]。”《蹴鞠谱》亦描述了球门的具体规制,“高三丈二尺,宽九尺五寸[9]”,“宋代计量单位一尺相当于现代的 32 cm,经过测算,鞠门高度约为6.72 m,宽度约为 3.04 m[10]”,球门最上端扎彩旗,下面留有称为“风流眼”的球洞。此外,关汉卿《越调·斗鹌鹑》中“不离了花前柳影闲田地,斗白打官场小踢,竿网下世无双,全场儿上占第一”[11]说明蹴鞠球门确由“竿网”构成。

抛球乐所用球门信息可从宋代词令中觅得踪迹。宋代无名氏所作《小抛球乐令》曰:“两行花窍占风流,镂金罗带系抛球。玉纤高指红丝网,大家著意胜头筹。[12]”可知抛球乐球门包含了“红网”。《高丽史·乐志》收录的“抛球乐·水龙吟令”亦提到了“朱丝网”。“洞天景色常春,嫩红浅白开轻萼。琼筵镇起,金炉烟重,香凝锦幄。窈窕神仙,妙呈歌舞,攀花相约。彩云月转,朱丝网除在,语笑抛球乐……

[13]359”。朝鲜时代的《乐学轨范》则详细介绍了抛球乐的球门规格:“下设横木,两头有葵花。圆足,植两柱于其上,柱下两边各立薄板刻云纹。下横木之上又置横木二,各设薄板于两间。下板分三间,中刻灵芝草,左右刻狮子。上板刻风牡丹双凤。两柱上端设横木二,内设薄板刻飞人,中置风流眼,上设横屈木,刻凤头于两端……[14]90”。由此可见,宋代蹴鞠和抛球乐所用球门除尺寸不同外,球门样式大同小异,都有被称为“风流眼”的球洞,“风流眼”周围都设有防止球通过的织网②。

2.2 规则相似

单球门蹴鞠活动又称“筑球”。比赛时两队隔门而立,每队分球头、跷球、正挟、副挟、左竿、右竿、散立等位置。“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臁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攻球与球头,以大臁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8]”。筑球比赛时两队隔门而立,由左队球头开球,将球踢与骁色,骁色再将球传给其他队员,最后由球头把球踢过“风流眼”。如射门时球撞网落下,只要球不触地,仍可继续比赛。球过“风流眼”落入对方场地,由对方队员接住,也依次作几次传球,最后传球给球头射门。如此一来一往,直至“一方射门飞出,或未接住落地为输”[15]。

关于抛球乐,中国正史中仅有《宋史·乐志》“三曰抛球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捧绣球”[16]的简短描述。《高丽史[KG-*3]·[KG-*3]乐志》则更为详实地记载了抛球乐的行舞之法。“乐官奏《小抛球乐令》,左队六人舞,一面一背,讫。齐立,乐止。全队唱《小抛球乐令》‘两行花窍,词曰:‘两行花窍占风流,镂金罗带系抛球。玉纤高指红丝网,大家看意胜头筹。讫。队头一人进球门前唱:‘满庭箫鼓簇飞球,丝竿红网总台头。作抛球戏,中,则全队拜,讫。右队六人舞,一面一背,讫。齐立,乐止,全队唱《小抛球乐》,讫。队头一人进球门前唱前词,作抛球戏,中,则全队拜,讫。[13]358”此后左右两队依次唱词、舞蹈、抛球,直至所有队员都全部结束。将球抛过“风流眼”记一筹,比赛结束时得筹多者为胜。对于抛球规则,《乐学轨范》有以下补充,“若球未及坠地而还执,则舞退舞进如前。……若彩球挂于风流眼则无赏无罚”[14]286。

对比以上史料,可知单球门蹴鞠与抛球乐在规则与方法上存在如下相似:首先,都是以球是否通过“风流眼”作为判定胜负的主要依据。不同的是蹴鞠用脚将球“以大臁打过”,抛球乐是以手将球抛过。其次,都是将队伍分为人数相同的左右两队隔球门进行比赛,且均由左队开始表演。再次,“球头”位置都很关键。单球门蹴鞠规定最后一踢必须由球头完成,而抛球乐则由队头抛第一球,“中,则全队拜。”“头筹得胜,欢声近地,光容约”[13]359的词令亦说明了“头筹”之重要。最后,抛球乐“若球未及坠地而还执”的规则与蹴鞠“球撞网落下,只要球不落地,仍可继续比赛”的规则相同。

2.3 奖罚相似

宋代蹴鞠比赛“胜者赐以银盌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便加抹枪[8]”。这说明胜队奖品大多是银碗和锦缎,并且要求队员“以赐锦共披而拜”。而处罚的办法则是在脸上抹白粉,负方球头还要挨罚吃鞭。抛球乐的赏罚方式为:“(中者)奉赏布置于球门之左。……不中而彩球坠地,则即敛手北向而立,乐师取笔而进,点墨于右腮而退。(右妓则点墨于左腮)[14]286。”由此可见,宋代蹴鞠与抛球乐的赏罚方式大同小异。赏物都以锦彩(赏布)为主,惩罚则都采用往脸上抹白粉或墨汁的形式。

3 单球门蹴鞠与抛球乐的关系推考

如上所述,单球门蹴鞠与抛球乐在球门、规则和奖惩方式上存同颇多,且共存于唐宋时期,两者之间必存关联。因使用“风流眼”作为球门的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仅此两种,故其关系要么是蹴鞠影响了抛球乐,要么是抛球乐影响了蹴鞠。对两者关系的推考,可以为我们了解蹴鞠单球门演化的历史原因提供参考。

3.1 从起源时间来看,抛球乐的历史要早于单球门蹴鞠

拋球运动最早见于《资治通鉴·中宗纪》。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曾率领后妃“御梨园球场,命文武三品以上抛球及分朋拔河[17]2564”。这说明抛球运动在景云年间已在宫廷广为流行。几乎在同一时期,崔令钦《教坊记》所记三百余曲名中,抛球乐亦赫然在列。据考证,《教坊记》的作者崔令钦生活于玄宗、肃宗统治时期,在开元、天宝年间曾任著作佐郎及礼部员外郎,管理教坊事务,其所著《教坊记》为安史之乱过程中避乱润州时“追思旧事”所作,“其书记事迄于开元”[18]。故抛球乐至迟已于开元年间(713-741年)存于宫廷之中。而抛球乐之形式,亦可从皇甫松的《抛球乐》中觅得踪迹。“红拨一声飘,轻球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少少抛分数,花枝正索饶。[19]”“少少抛分数”说明当时的抛球乐已经存在“记分”形式。

唐代最早关于“球门”的记载是诗人仲无颇的《气球赋》:“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飞凌空以月圆。[20]”然而,这段文献被学界视为唐代双球门蹴鞠的佐证,且仲无颇为文宗朝(826-840年)宏文馆学士,比盛唐晚了近1个世纪。在此之前,唐代蹴鞠主要以白打的形式存在。王建在《宫词》中“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21]”描述的就是宫廷女艺人白打蹴鞠的场景。从已有的史料梳理来看,最有可能记述单球门蹴鞠信息的是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22]”因宋代单球门蹴鞠多以“筑球”相称,故“隔街闻筑气球声”所描绘的可能是单球门蹴鞠。但此诗作于乾宁三年(896年),已为晚唐。从抛球乐和单球门蹴鞠出现的时间来看,抛球乐形成于盛唐,单球门蹴鞠出现在晚唐,因此抛球乐与单球门蹴鞠的存同,更有可能是抛球乐影响蹴鞠发展之结果。

3.2 从“风流”的含义来看,“风流眼”之称谓应源于抛球乐

作为抛球乐和单球门蹴鞠共有的球门结构,“风流眼”蕴藏了解答两者关系的历史线索。我们可以通过对“风流”含义的把握,来解答“风流眼”这一称谓产生的时代背景。“风流”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原为“社会风尚”之意,其含义在历史中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变。唐代“风流”表现的是“姿容”“风韵”,即形象仪态之美,也包括对异性之美的欣赏[23]。如“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风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歌节点随袂,舞香遗在茵。清奏凝未阕,酡颜气已春。[24]3237”“越调管吹留客曲,吴吟诗送暖寒杯。娃宫无限风流事,好遣孙心暂学来。[24]3272”再如白居易的“唯有风流谢安石,拂衣携妓入东山。[25]”唐诗中的“风流”,既是对女性声色、服饰、仪态,即一种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之美的形容,也含有两性间暧昧浪漫的情色意蕴。这样一种意义上的风流,契合了唐代士大夫“十年一觉扬州梦”的生活状态。

从唐代“风流”的含义来看,“风流眼”最早应该在抛球乐中使用。唐代描绘抛球乐的诗歌多是对女性卓越风姿的赞赏,如“抛球乐,绣袂风翻凤举,转星眸,柳腰柔弱,头筹得胜,欢声近地,花光容乐,满座嘉宾喜听仙乐[26]”“歌舞送飞球,金角光碧玉筹。管弦桃李月,帘幕凤凰楼。一笑千场醉,浮生任白头[27]”。又如“宝髻釵横坠鬓斜,殊容绝胜上阳家。娥眉不扫天生绿,莲脸能匀似早霞。无端略入后园看,羞杀庭中数树花[28]”。《高丽史·乐志》亦有关于“风流”的记载:“两行花窍占风流。缕金罗带系抛球。玉纤高指红丝网,大家著意胜头筹。[13]358”虽然唐诗中也有女子蹴鞠的描述,但渲染女性婀娜多姿的作品凤毛麟角。由此可以推断,“风流眼”这一寓意姿容俊秀、暧昧欢娱的称谓最早应在抛球乐中使用,而单球门蹴鞠则是沿用了抛球乐的称谓。

3.3 从唐宋礼乐体系的结构来看,抛球乐的地位要高于蹴鞠

如果从两者在唐宋禮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推断,亦能得出相同的答案。唐宋时期的抛球乐属于“俗部乐”。《宋史·乐志》“俗部乐”记载:“女弟子队凡一百五十三人,一曰菩萨蛮队,……三曰抛球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球。[16]”蹴鞠在当时则被列为“杂乐百戏”,相比乐工较为固定的身份而言,“杂乐百戏”的表演艺人多散居民间,只在大型筵宴之时召入宫中。《文献通考》曾言:“有踏球、蹵球、踏蹻、藏挟、杂旋、弄枪……百戏之类,皆隶左右军而散居。每大飨燕,宣徽院按籍召之。[7]1287”且“杂乐百戏”的内容并不固定,受统治者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唐高祖即位时,孙伏伽进言:“百戏散乐,大非正声。隋末大见崇用,是谓淫风,不可不改。廼者太常於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馀具,以充散乐之服,欲于元武门游戏。臣窃思之,非诒厥孙谋之道也。《论语》曰:‘乐则《韶》、《武》。以此言之,散乐非功成之乐,请并废之。 [7]1287”恰如“百戏散乐,大非正声”之言,散乐性质的蹴鞠要影响并改变“正声”身份的抛球乐难有可能。

4 蹴鞠单球门演化的历史原因

综上所述,蹴鞠单球门演化更有可能是受抛球乐之影响。那么,蹴鞠又为何仿照抛球乐,选择单球门演化之路呢?从唐宋蹴鞠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单球门演化的原因归根结底与其“杂乐百戏”的身份有关。蹴鞠发展到唐宋之时,军事训练的意味早已消减弱化,更多地呈现出表演娱乐的性质。周密《武林旧事》载:“筑球三十二人,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副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王用、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杂班:双头候谅,散耍刘兖、刘信。小乐器:嵇琴曹友闻、箫管孙福、蓁刘运成、拍候谅。[29]”“杂班乐队”的存在是单球门蹴鞠表演性质的力证。据鄢锋等学者考证,南宋古籍中出现“绯绿社”“齐云社”等称谓,“‘社字之前的名称是百戏等各种表演技艺的分类”[30]。既然蹴鞠属于“杂乐百戏”,那么,难度技巧的提升改易、表演形式的推陈出新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内在之需。

唐代上层社会追求享受,宫廷生活更是声色犬马。唐玄宗首开享乐之风,经过李隆基的励精图治,唐王朝开辟了强盛富足的开元盛世。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当时的统治阶层更热衷于追求精彩丰富的生活。唐玄宗精通音律,善敲羯鼓,曾亲自创作舞曲,还教授梨园弟子演戏。故唐玄宗时,“长安教坊曾多达11400人”[31],其盛况可想而知。晚唐五代时期(841-960年)行乐之风更盛,君王皆好游乐,唐穆宗服丧期间数观百戏,作乐不辍。敬宗秉承父风,父丧当月“幸中和殿击球,自是数游宴、击球、奏乐,赏赐宦官、乐人,不可悉纪[17]7833”。懿宗咸通年间“每岁樱桃熟时,两军盛陈歌乐倡优百戏,水陆俱备[32]”。昭宗在“六军散亡俱尽”的危急时刻,仍带着“小黄门打球供奉十数人,内园小儿五百人[33]”。晚唐时期的声色之风也将乐舞百戏带入新的繁荣期。

统治阶层的声色之好会激励宫廷教坊和艺人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呈现出更为精彩新奇的表演。蹴鞠表演负方队员脸涂白粉的惩罚措施,正是为取悦观赏者而模仿抛球乐所遗留的痕迹。因此,单球门蹴鞠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在炽盛唐风熏染下满足统治者耳目之欲的历史必然。纵观蹴鞠在唐代宫廷的发展历程,从盛唐的“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21]到唐文宗“幸勤政楼观角抵、蹴鞠”[34],再到晚唐的“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35],白打形式的蹴鞠可谓贯穿大唐王朝之始末。技艺出众的蹴鞠艺人云集宫中,为蹴鞠的单球门演化创造了条件。晚唐时期文宗、僖宗等君王对蹴鞠的喜好则激发了蹴鞠的躬身求变。在求变过程中,抛球乐的游戏形式被蹴鞠所借鉴,在白打的基础上,衍生出难度更大、表演性更强的单球门蹴鞠。

5 结语

单球门蹴鞠和抛球乐在球门形制、游戏规则以及奖惩方式上存同颇多,故两者之存同绝非偶然。从起源时间来看,抛球乐兴于盛唐,而单球门蹴鞠现于晚唐,抛球乐的历史要早于单球门蹴鞠;从唐代“风流”一词的含义来看,“风流眼”的称谓应源于抛球乐;从唐宋礼乐体系的结构来看,地位卑微的蹴鞠要影响并改变“正声”身份的抛球乐难有可能。故单球门蹴鞠的出现更有可能是受抛球乐之影响,而蹴鞠单球门演化的原因,与其“杂乐百戏”的身份和唐代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密切相关。晚唐时期炽盛的游乐文化诱发了蹴鞠的变革,蹴鞠艺人云集宫中为单球门演化创造了技术条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耳目之需,蹴鞠借鉴了抛球乐的游戏形式,演化出难度更大、表演性更强的单球门蹴鞠。

注释:

①除了乐舞形式之外,抛球乐亦用于歌宴酒筵时抛球行令。酒筵中的抛球乐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所抛之球为香球。《唐声诗》称“毬上蹙金花,垂绣带,抛传于全席之间,周转不休”,并以乐曲定其始终。乐曲杀拍时,主宾或酒伎将香球掷出,中球者必须饮酒,并持球起舞。本文所言“抛球乐”仅指乐舞形式的抛球乐。

②朝鲜时代抛球乐所用球门已有所变革,“风流眼”周围为实木结构,并用帘幕替代了网。

参考文献:

[1]贾玉芝.蹴鞠的文化历史与文化保护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1.

[2]钱文军.中国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的文化原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7-20.

[3]夏思永.古代蹴鞠球门演变与足球运动兴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8(2):324-326.

[4]王俊奇.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124-126.

[5]于海博.《抛球乐》考[J].文化遗产,2012(4):69-75.

[6]李德懋,朴齐家.武艺图谱通志[M].首尔:民俗院,1992:576.

[7]马端林.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七·乐考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1-222.

[9]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8.

[10]任慧一.宋代蹴鞠文化考[J].體育学刊,2013,20(5):131-134.

[11]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元散曲·第1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37.

[12]马兴荣.中国词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85.

[13]郑麟趾.高丽史·卷七十一·志二十五[M].首尔:精英文化社,2011.

[14]乐学轨范[M].首尔:大提阁,1972.

[15]刘秉果,赵明奇.中国古代足球[M].济南:齐鲁书社,2008:25.

[16]脱脱.宋史·卷一四二·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3350.

[1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崔令钦.教坊记笺订[M].任半塘,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1-4.

[19]王启兴.校编全唐诗·中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2340.

[20]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7655.

[21]丁石.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16.

[22]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M].徐敏霞,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0.

[23]牟发松.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J].历史教学问题,2010(2):4-16.

[24]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8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

[25]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9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3371.

[26]唐圭璋.全宋词·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46.

[27]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第16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6623.

[28]曾昭岷.全唐五代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19.

[29]周密.武林旧事 卷四 乾淳教坊乐部[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277-278.

[30]鄢锋,洪玫.蹴鞠社齐云社考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8):153-155.

[31]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志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

[32]尉迟偓.中朝故事[DB/EL].[2015-08-13].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401/0000/001.htm.

[3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0.

[34]刘昫.旧唐书·卷十七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7.

[35]彭定求.御定全唐诗简编·下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1662.

猜你喜欢

蹴鞠
蹴鞠
体育杂技
古诗词曲里女足亦疯狂
蹴鞠与足球
从临淄足球博物馆藏蹴鞠文物浅析蹴鞠运动的发展演变
蹴鞠外传
蹴鞠的文化历史发展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在士力架没有发明之前,中国“足球”也曾称霸世界
蹴鞠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