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

2018-10-09邓静怡

关键词:唤醒中学语文人性

邓静怡

摘 要:小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敲钟人在广场上接受鞭刑,围观群众对他嘲笑、侮辱最后又发出欢呼,他们并非被感化,只是起哄式的看客心理。当伽西莫多为之效命的副主教对他遭受的痛苦视而不见,而受他劫持的吉卜赛少女却大胆送水给他喝,他感激得流出了平生第一滴眼泪,这眼泪象征着怜悯仁爱之心,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是人性中真善美的源泉。人性美是人类的希望,用人性中美的源泉灌溉早已饥渴的心灵枯井,以此唤醒民众人性中的良知,这就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由此可以得出,在语文教学中,也要通过人性解读来启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对他们的人生之路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唤醒;人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071-02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善恶美丑相互交错,形成鲜明的对照: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如副主教克洛德外表相貌堂堂,心灵却无比邪恶毒辣;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如敲钟人伽西莫多,长相丑得出奇,但他灵魂深处的美和善却愈见突出;还有内外兼美,如天真貌美又心地纯洁善良的街头艺人爱斯梅拉达。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于优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安排正是作家明辨善恶、善善恶恶使然。

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的部分是伽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在格雷沃广场鼓台上接受鞭刑。伽西莫多万分痛苦,要求喝水,围观者非但不同情他,反而辱骂他,这时吉卜赛少女卻大胆地送水给受刑的伽西莫多喝,可怜的敲钟人感激得流出了眼泪。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写群众的表现,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又为这一情景而欢呼。那么这到底是欢呼还是起哄呢?很多观点认为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并由此证明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体现小说对人性美的呼唤。但是,读者也明显地感觉到这种转变十分突兀,而且前文作者充分地描写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同情心,并通过议论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前后描写相互矛盾,为何态度如此大相径庭?

从原作中我们看到,后面紧接着的场景是:从“老鼠洞”的窗口可以望见广场,当女郞步上广场的绞台送水给伽西莫多喝时,女修士在窗口望见她,便高声诅咒她,“滚下!滚下!你这埃及女贼,有一天你也会在上面遭受同样的下场!”“麻衣女又胡思乱想了。”民众喃喃说道,但也仅此而已。作者在此处用笔极俭省,很快就从这个场景转走了,伽西莫多被解下来,人群也就散开了。人们迅速回到了世俗庸常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好像刚刚的那些事并不曾发生过。

雨果如此处理,应该是有寓意的,人性并没有觉醒,也许只是星星之火,却并无燎原之势,只是灵光一现罢了。人们的叫好声中所含的情感是复杂的,也许有一丝感动,但也有找乐子的成分,甚至有渴慕接近美丽姑娘的流氓心理,也有从众起哄的因素,毕竟这些“吃瓜群众”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转变举动。或许作者自己也知道,人性复杂而矛盾,一下子感化群众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要唤醒民众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人性不可能那么容易,只能从冰山一角的融化开始,正如起初显得十分凶恶的伽西莫多流出平生的第一滴眼泪,后来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他的人性愈益显现,直到最后将那个伪善者克洛德从钟塔上推下,人性被唤醒,达到极致。

世态炎凉,人性中的恶有时真令人心寒。看客们对伽西莫多的嘲笑和责骂,纯粹是无中生有,他们居然认为伽西莫多的丑相比所有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凡是不好的事情全往他身上硬扯,认为他是骑扫把的灾星。更让人不可理喻的是,同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于比他们更惨的人,居然毫无怜悯心,反而似乎看到“伽西莫多们”才能获得更多活着的勇气,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伽西莫多在被鞭打辱骂后,文中有一段文字:“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这句话中“社会生活”指什么?“自然状态”如何理解?这是并未看清人性、对副主教唯命是从的伽西莫多,他是被收养的弃儿,就像一只被豢养的关在巴黎圣母院里的狗,只知道对主子忠诚,他没有接触过社会和其他人,每天只知道敲钟。他不懂人心,只有兽性,人性的一面从未被发掘。所以,他也不知道羞愧,更不懂爱情,完全处于一种和自然界其他动物一样为活着而活着的最低级的状态。

从情节上看,是爱斯梅拉达送上的水,让伽西莫多流出了一大颗眼泪,应该是一滴水换一滴眼泪,为什么小说的题目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读文章应该从抽象意义上读、从大处读,而不是读到实处、止于表象。这一滴眼泪绝不能简单理解为伽西莫多流出的一滴泪珠,它象征着怜悯仁爱之心,这一滴眼泪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是人性中真善美的源泉,而这里的“水”也绝不能只理解为解渴的水,而是心灵之水;“换”不是换取,而是谐音“唤”,伽西莫多“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象征濒临干枯的心灵,用人性中美的源泉灌溉早已饥渴的心灵枯井,以此唤醒民众人性中的良知,这就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这正是雨果的写作意图指向,也是编者深谙作者为文之妙,别具匠心之处。

作为一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并没有脱离现实,反而表现出对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关注弱小民族的命运。因此,有人评价雨果是“为穷人说话的人道主义作家”“代表了人类的良心”。爱憎分明,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正是雨果所追求的“良心觉醒”。

重读小说,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大爱之心,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虽然希望人间尽是真善美,可是假丑恶从来没有消失过,从来都是善恶美丑并存,相生相克、相克相生,这才是人生的真相。然而正如罗曼·罗兰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雨果对生活是怀抱着极大的热情的,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

向英雄雨果致敬。

猜你喜欢

唤醒中学语文人性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