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学地理课程的整合

2018-10-09范改利黄榕青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乡

范改利 黄榕青

摘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的确切指示。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强调发展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应兼顾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纵向上遵循“知家国”“敬家国”“爱家国”“报家国”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横向上的整合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课程资源。

关键词:家国情怀;地理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040-05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详见表1)。”最新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也提及了要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责任担当是十分重视的,因此本文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切入点,将家国情怀教育与课程相结合,探索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期能够进一步增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 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延伸

地理学科教育中的德育,包括从区位分析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某区域的基本乡情以及我国自然和人文的基本国情,通过解释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家爱国的情感;从环境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阐释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和行为;依据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学科主要是从世界地理、区域地理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地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基本状况,让学生学习国际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祖国高度的认同感,明白我国的优势和不足,知道我国应如何应对和自己应如何行为处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家国情怀”是一种对祖国、对家庭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是一种立足于热爱家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报效祖国的稳定情感,同时它也是一种信念。地理学科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从中国地理以及乡土地理的相关知识中培养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笔者认为,德育是从更高、更为广泛的层面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显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更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延伸——它不仅包括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本国家的认同感,还包括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是自己的家庭的热爱,还有一种责任与担当。因此,可以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的家国情怀教育为地理学科的育人方向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二、 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的纵向过程

爱祖国、爱家乡是一名现代公民必备的品质和素养,也是塑造“家国情怀”的根基,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利用地理教材中的以及课外的相关材料,遵循着“知家国”“敬家国”“爱家国”“报家国”的过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见图1)。

(一)知家国

所谓“知家国”,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家乡、本地区、本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不仅要知道自己家乡和国家的客观情况,也就是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还要通过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对比以进一步了解到自身所处的“相对环境”;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家乡、国家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还要让他们认识到劣势和不足,并且知道国家、社会和个人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就是要理性、全面感知国内国际环境。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包括疆域、人口、民族三节课。从第一章的标题中就可以明确本章不仅让学生了解我国疆域、人口、民族的实际情况,还让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也就是了解我国在世界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在讲《人口》这一节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数据的时代性。教材中所用的人口数据是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但人口数据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在过去的8年间我国人口数据又有了较大的变化(见表2);由于教材从编制到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明白这种现实情况,在讲述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准确、全面地“知家国”,需要不断更新教材中的数据。这部分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众多能够产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等优势,还要认识到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与自然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在“知家国”的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全方位、宽领域、高精度地了解家情、国情,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而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而只讲优势和长处,忽略劣势和不足。

(二)敬家国

所谓“敬家国”,是指让学生在情感和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产生敬畏之心,它是在“知家国”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了解了自己家乡所处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会深深地为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而感到自豪,当谈论到自己的家乡、祖国,敬畏之心和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即使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不足和劣势,也不会感到心理上的抵触,而是理智面对,并且明白国家、社会以及学生个人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从“知家国”到“敬家国”,也是学生从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的一个层次提升。

除了教材上的一些材料和案例以外,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新闻、视频材料,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全方位了解地大物博的祖国,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自己家乡和祖国的敬畏之心。比如,《航拍中国》《国家地理》《地理中国》《寰宇地理》《美丽中国》等眾多精彩的节目和报刊,不仅包含着众多自然和人文的相关知识,同时还涉及大量历史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从自然和人文历史等角度全面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民族》之后,可以开展“家乡习俗知多少”的社会调查主题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以端午节赛龙舟为例,在福建省漳浦县的佛昙镇,有一个长约120米、宽仅30多米的小岛,人称“屈原岛”。该岛面积虽然很小,但是每年端午节是十分热闹的。每年端午节,在这附近就会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参赛队伍在比赛之前首先要祭拜屈原,之后才可以开始竞赛。2017年5月29日,福建泉州惠安县黄塘溪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海丝侨界青年端午龙舟赛。这次龙舟赛不仅仅包括中国青年,还有来自来美国、英国、菲律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共组成48支龙舟队,场面甚是壮观,共度端午节。这有助于将端午节引领到世界的大舞台上,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现场去做采访、调查。通过向当地人们询问有关端午节、赛龙舟的历史及习俗,了解公众对于民族传统习俗的传承和重视程度。调查之后学生做交流汇报,交流自己从调查中了解到的有关端午节和赛龙舟的传统习俗,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爱家国

所谓“爱家国”,是指学生发自于内心的对自己的家乡、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祖国具有浓厚的信赖感和归属感。“爱家国”是在“知家国”“敬家国”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教育中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包括“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必然经历的过程。

(四)报家国

所谓“报家国”,是指学生将情感上的“敬家国”和“爱家国”付诸到实践中,用实际行为去实践“敬家国”和“爱家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情感上,爱祖国、爱家乡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空想的。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报效祖国的意识,在长大成才以后进行报效祖国的实践。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讲述中国经济发展基本状况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可以组织初中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等地进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按照不同区域分配不同的清扫任务;成立环保小组,如河道环保小组、草坪环保小组、公路环保小组、社区环保小组以及清扫小广告小组等等,让小组自行组织,根据各自的计划安排清洁任务;实践完成后进行交流汇报,针对不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个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学生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切实地落实到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能够自觉成为保护环境的良好公民。

总之,“知家国”“敬家国”“爱家国”“报家国”是一个纵向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四个过程是纵向上层次逐步提升的过程,但是这四个过程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完全独立或简单线性的。因此在这个纵向的整合过程中,应该将这四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进行。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应该遵循着这一过程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

三、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学地理课程的横向整合

(一)教学内容上的整合

地理课堂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地理教材是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生凭借教材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应学习材料进行学习。为了能够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外,学校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乡土地理课程。从而更加有效地将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学地理课程结合。

2017年开始,福建省中考地理采取全省统一命题,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由原先的地级市乡土地理转变为《福建地理》,《福建地理》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全省统一开发《福建地理》这本乡土地理教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各地级市独立开发教材内容不够全面的状况,让学生立足于整个福建省而不仅仅是自己学校所在市区,将家国情怀教育提升了一个层次。该教材以“東南侨乡、清新福建”为主题,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福建省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概况——首先介绍了福建省的面积、所辖市区、地理位置等概况,自然地理部分介绍了福建省的地势地形、气候特征、河流和植被情况、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人文地理部分讲述了福建的人口、经济、交通等内容,使生活在福建的孩子们对素有“中国侨乡”之称的福建省的自然概况和人文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并且学会了用地理视角去分析现实生活之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浓厚的情感。

(二)教学环境上的整合

众所周知,校园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的场所。但是除了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领域。因此,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单一的力量,而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达成一致,也就是在教育环境上要实现整合。

例如,在学生学完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这一内容之后,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仅仅达成了“知家国”的学习目标,结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必须重视水资源问题。通过案例和学习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并且进行实践,才达成了“报家国”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提供和讲解的案例材料,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也仅仅停在比较浅的层次;如果教师联络家长和社区组织一起参与,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和“家庭用水调查”,比如家庭月平均用水量、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情况、家庭节水器具的使用情况、家庭生活习惯(比如衣物集中清洗的情况)等,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统计水资源浪费情况,然后与干旱地区人们的水资源使用情况作对比,让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在调查之后让学生对家庭以及社区进行相应的节约用水公益宣传活动,以本地区、学生家乡所在地的节水活动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这样,家国情怀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不同层次的领域达到了整合,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作用。

家国情怀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教育界关注的。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将“家国情怀”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将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学地理课程进行整合,为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提供了探索路径。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易连云,毋改霞.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初论[J].中国德育,2014,(13):21~24.

[3][5]陈 杰,刘恭祥,陈 焜.论地理课程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J].地理教学,2016,(22):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乡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