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研究

2018-10-09李政胡中锋

高教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

李政 胡中锋

摘 要: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直接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现。对“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型企业的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由“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创新开拓”、“职业素养”构成的四维度能力结构;通过t检验发现“创新开拓”维度与企业所在城市经济水平显著相关,“跨文化交际”与企业主营业务所在国家区域显著相关。根据研究结果,结合“一带一路”给跨境电商带来的机遇或挑战,提出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粤港澳大湾区

在经贸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进而谋求共同发展的重大机遇。跨境电商作为国际经贸升级转型的重要形式,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理念,已成为突破时空局限、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连结沿线各国及地区实践共同发展机遇的重要纽带。跨境电商人才是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动能,其人才能力直接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现。据商务部测算,未来5年我国跨境电商等外向型人才缺口在100万人以上,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我国有中小型外贸企业约500万家,其中专门的跨境电商企业超20多万家[1],对高职层次的跨境电商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目前,我国正在开展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人才的专题培训,旨在提升企业标准化人才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2]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中小企業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的具体需求有哪些,亟需研究。

在实践“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国务院于2015年3月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货物吞吐量第一的世界最大海港群,旅客吞吐量第一的世界最大空港群。[3]党十九大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正式进入实质性施行阶段,成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调查“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型企业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的需求,对“一带一路”的落实与发展极具意义。

一、研究现状

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基于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进行商品展示、协商洽谈、支付结算、售后服务,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商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外语水平、电商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境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文化习惯,能灵活运用各类网络营销工具与技巧,在实践中从事相关外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4]目前的研究主要从专业解构和岗位需求这两个视角来探讨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能力问题。多数研究以专业解构为视角,将跨境电商人才所需的能力解构为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所需的相关技能。这些研究将跨境电商视为各个相关外向型专业的集合,忽略了各个专业所涵盖能力存在的交叉重合,造成所研究的能力架构貌似清晰却实际含糊。以岗位需求为视角的研究强调个体完成跨境电商岗位任务所需具备的不同素质要素组合,认为跨境电商人才能力主要由外文能力、国际贸易能力、电子商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综合职业素养共五个维度(含十三个素质特征)构成。[5]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业界的代表,根据人才需求岗位结构将跨境电商人才分为三个层级,初级是操作型、工具型人才,中级是分析型、商务型人才,高级是战略型、管理型人才。[6]不难看出,初级人才是被动应对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中高级人才是主动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这已成为业界的基本认知。至今为止,无论是从哪个视角出发的研究,都只关注人才的技能操作层面,忽视人才的创新层面,而且都没有将人才能力需求置于具体情境(如“一带一路”)进行实证分析,忽略了特定情境下新机遇与新挑战影响人才需求的可能。因此,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的具体需求,特别是在创新层面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高职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运作机制,对近3年主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跨境电商相关业务的“粤港澳大湾区”220家中小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36份,回收率为97.2%。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及代表性,调查对象所在的220家企业都有高职层次人才从事跨境电商相关业务,所开展业务共覆盖27个国家(含东盟10国、南亚3国、中东欧14国),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四成以上。将获得的836份数据随机分成两批,第一批用于项目分析,共100份;第二批用于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736份。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基本信息,详情见表1;第二部分为企业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的具体需求,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进行调查。

(二)问卷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项目分析。从已有相关研究中梳理出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若干相关能力,采用“项目与总体间的相关程度”来检查鉴别度,删除与整体不显著相关的题目,剩余题目共19题。

第二,信度检验。检验分析得到Cronbachs Alpha值为0.781,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较高。

第三,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检验分析得到KMO值为0.734,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该因子模型较好,能够较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而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1),表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即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四,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对因子进行Kaiser标准化正交旋转后,在原始数据中抽取得到四个主因子,四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解释率都较高,总解释率为60.217%(详情见表2),表明所提取的四个主因子能够反映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的四个维度

根据被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将企业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的需求分为四个维度,并依据其共性对主因子进行命名,以探析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结构。

在第一个主成分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7个,负荷系数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国际营销”、“外贸流程”、“跨境物流”、“国际结算”、“网站运营”、“数据分析”、“法律运用”。其中,国际营销、外贸流程、跨境物流是与跨境电商直接相关的独立专业技能,而国际结算、网站运营、数据分析、法律运用是围绕着这些专业技能所需的流程技能,这与当今多数研究者所持的观点相符,即从专业解构的视角来考察跨境电商人才技能需求。因此,第一个主成分因子可命名为“专业技能”。在第二个主成分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5个,负荷系数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英语水平”、“商务谈判”、“纠纷处理”、“文化理解”、“咨询服务”。这些项目是跨境电商人才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需的对外交流、与客户沟通的基本技能或要求,带有明显的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因此第二个主成分因子可命名为“跨文化交际”。在第三个主成分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4个,负荷系数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发现问题”、“开拓市场”、“制定计划”、“承担风险”。这些项目是跨境电商人才突破现有规范和工作习惯,尝试创新工作流程、开拓新生市场领域的过程,因此第三个主成分因子可命名为“创新开拓”。在第四个主成分因子中,负荷大于0.5的项目有3个,负荷系数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工作态度”、“协调合作”、“心理素质”。这些项目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与专业无关,不具有特定工作的指向性,因此第四个主成分因子可命名为“职业素养”。综上所述,企业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能力需求分为“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创新开拓”、“职业素养”四个维度(共19个技能特征)。

与专业解构或岗位需求视角所探究的维度结构不同,本研究所得的四维度结构以“专业技能”维度为基础,突出“创新开拓”维度为特色,形塑了以“技能+创新”为行动主线的人才结构模型,契合了业界对跨境电商人才分类的基本认知,即被动应对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分析,四个维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职业素养”是任何人在社会工作中所必需的个人基本素质,是一切技能拓展的基石;“专业技能”是承载于“职业素养”之上,体现跨境业务具体岗位表现的个人行为及工作规范;“跨文化交际”是在跨境业务工作中与他人的直接连结,衔接着“专业技能”与“创新开拓”;“创新开拓”与业务市场直接连结,是在市场运用“专业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激发和实践的新思想和新行为,是改造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塑造新型专业技能的起点。因此,研究所得的四维度结构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技能到创新的结构,是一个实践着个人与他人连结、与市场连结的结构。

(二)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的地区差异

分别从跨境电商人才自身供给与市场需求这两个角度出发,探究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的地区差异,主要从企业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主营业务国家所在区域这两个视角进行考察。

1.不同经济水平城市的差异

以企业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为自变量(以2017年GDP是否高于2.1万亿人民币为界限,高于此界限的城市是“港深广”,低于此界限的城市统称“其他城市”),以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四个维度能力为因变量,采用SPSS1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不同经济水平城市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结果如下(见表3)。第一,在四个维度上,经济发达的“港深广”均值都高于其他城市。这表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与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能力要求呈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对人才要求越高,这符合城市发展和人才分布的基本规律。第二,“港深广”与其他城市在“创新开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合第一个结果,这表明,“港深广”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体量和实力,热衷于开发新市场、拓展新业务等与“创新开拓”维度相关的跨境活动,明显比其他城市更具创新性和探索性。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同属一个经济圈,在“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职业素养”这三个维度的人才需求上具有同质性,这恰好是“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实现经济互补、人才流通的基础。

2.不同区域国家的差异

以企业主营业务国家所在区域为自变量(分为欧洲和亚洲),以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四个维度能力为因变量,采用SPSS1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企业在不同区域国家进行跨境贸易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差异,结果如下(见表4)。第一,在“跨文化交际”维度上,亚洲均值高于欧洲均值,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则是欧洲高于亚洲。第二,欧洲与亚洲在“跨文化交际”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两个结果表明,在“专业技能”、“创新开拓”、“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上,欧洲业务对跨境电商人才的能力要求稍高于亚洲业务,但差异不明显。而在“跨文化交际”维度上,亚洲业务对人才能力要求明显高于欧洲业务,这意味着跨境电商人才在处理亚洲业务时需要更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十一个城市,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早期受到欧美国家资本输入的影响,已逐步适应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反观具备地缘优势的其他亚洲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没有达成并真正落实与中国长期协作互赢的相关机制,在经济领域上的跨文化交际仍存在短板。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层面上,企业处理亚洲业务可能比处理欧洲业务更困难,这反映在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上,亚洲跨文化交际要求明显高于欧洲跨文化交际要求。

四、研究结论與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分析,得到三个结论。第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结构由“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创新开拓”、“职业素养”四个维度(共19个技能特征)构成。第二,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其企业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创新开拓”维度要求就越高。第三,跨境业务在亚洲的企业,对“跨文化交际”维度的要求高于业务在欧洲的企业。根据这三个结论,结合“一带一路”给跨境电商带来的机遇或挑战,提出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面向市场需求,重塑培养体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在面临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的机遇同时,遭遇售后服务难度增大、国际物流成本升高等挑战。[7]在产业转型期间,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以人才培养规格为核心,重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完成人才培养体系的“解构-重构-探索”流程。第一,解构。高职院校应打破固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传统的人才培养内容和课程都解构为一个个跨境电商具体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第二,重构。高职院校首先应面向中小企业展开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调查,通过调研明确中小企业在“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创新开拓”、“职业素养”四个维度上对跨境电商人才的真实需求,然后紧紧围绕这四个维度及其市场需求,汇聚被解构后的工作任务模块,分别构建以这四个维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和课程群,从而重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探索。以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升级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实际操作规范,探索符合企业需求和教育规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正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致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仅次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引领区[8],这给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高职院校应依靠地缘区位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明确港深广等经济发达城市企业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需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确定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第二,高职院校应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相关扶持政策,有效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生产资源,从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条件、实训设备、双师教学团队等多方面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高职院校应与港深广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现实性或前瞻性的跨境电商业务流程需求,联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等多种模式落实创业教学计划和创业教学过程,以创业课程为载体激发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最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三)强化对外交际,适应多元文化

对外跨文化交际是“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代诉求。“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在各种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上的冲突[9],因此,应该强化跨境电商人才的多元文化交际能力。第一,加强外语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在重视跨境电商人才的商务英语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以选修课的形式增加语言课程,使跨境电商人才能掌握简单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为深度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打破跨文化隔阂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加强跨文化理解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境经营越来越成为跨文化经营。[10]跨境电商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知晓交易方所在国的文化特点、消费偏好、思维方式等。[11]因此,首先需要根据跨境电商人才定位构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课程,从跨文化认知、理解、接纳三个层次进行人才培养;其次尝试构建基于“双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工学结合,实施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12],在生产性实训流程中,理解并接纳不同文化(特别是非英语国家)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参考文献:

[1]刘小军,张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物流的协作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6(5):115-120.

[2]中国一带一路网.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qwfb/43480.htm,2018-04-13.

[3]李胜兰.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J].南方经济,2017(10):11-13.

[4]连远强.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79-380.

[5]苏曼.跨境电商专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70-174.

[6]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挡不住的跨境电商时代[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5:140-142.

[7]郭晓合,赖庆晟.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5(4):27-32.

[8]申勇,马忠新.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3-91.

[9]王娟娟,杜佳麟.一带一路经济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6(9):100-107.

[10]张莉.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营销品牌策略選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58-60.

[11]张夏恒.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7(9):68-72.

[12]何文华,汤健雄,邢大成.基于“双实体”的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商贸类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4):92-96.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