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分析
2018-10-09熊强
熊强
【摘 要】目的:研究与分析益生菌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88例(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随后根据随机等量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其命名为常规治疗组与益生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早期微量喂养以及静脉营养等方式治疗,而益生菌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药物治疗。结果:益生菌治疗组患者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呕吐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值得進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益生菌;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往往是由于多种疾病导致的胃肠道功能出现紊乱的情况,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腹胀、喂哺困难以及胃潴留等。新生儿如果患有该种疾病,会增加新生儿的死亡率,还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对婴幼儿的后续成长造成严重影响[1]。本院自2015年12月起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患者采取益生菌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88例(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随后根据随机等量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其命名为常规治疗组与益生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在常规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6例,有女18例,年龄最高为3d,年龄最低为1d,平均年龄为(2.0±0.5)d,在益生菌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7例,有女17例,年龄最高为4d,年龄最低为1d,平均年龄为(2.4±0.7)d。患者的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早期微量喂养以及静脉营养等方式治疗,而益生菌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药物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早期微量喂养以及静脉营养等方式治疗。
益生菌治疗组:益生菌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药物治疗,本院采取的益生菌药物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药物剂量为0.5g/次,3次/天,经口必要时经鼻胃管温水送服,所有的药物均全部喂入,7-10d/疗程,具体的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医师的建议而定。
1.3 评判标准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呕吐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
1.4 统计学科学处理 本次试验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患者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x±s)进行表示,如果科学处理后的结果显示p<0.05,即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为(8.2±0.2)d,腹胀消失时间为(3.9±0.1)d,呕吐停止时间为(3.7±0.3)d,住院时间为(8.8±0.2)d,而益生菌治疗组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为(6.8±0.2)d,腹胀消失时间为(2.7±0.1)d,呕吐停止时间为(2.4±0.2)d,住院时间为(7.8±0.1)d,故益生菌治疗组患者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呕吐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影响新生儿喂养的耐受性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因素包括胃肠动力、酶的消化、细菌定性、消化系统免疫力的成熟度以及激素反应等,这些因素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喂养耐受性出现异常,导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而该疾病的危害十分巨大,如果得不到及时地治疗,就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展,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2]。在临床上对于该类型疾病的治疗一般采取早期微量喂养以及静脉营养等方式治疗,但是随着益生菌的广泛应用,其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且效果显著[3]。
益生菌是一种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益生菌一般定植于人体的肠道以及生殖系统之中,一般能够产生健康功效从而改善人体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利作用。根据大量数据显示,益生菌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体内的肠黏膜屏障的基因表达、细菌定植等情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刺激人体内的肠道上皮黏膜生成黏蛋白,调节人体的肠屏障功能以及肠通透性,以此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肠道。益生菌一般分为三个类型,即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以及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中乳杆菌类主要包括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以及拉曼乳杆菌等;双歧杆菌类主要包括长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以及短双歧杆菌等;而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乳球菌、中介链球菌以及粪链球菌[4]。在临床上也常常使用益生菌来治疗肠道疾病,根据不同的肠道疾病类型来选取不同的益生菌种类进行治疗[5]。
本文就益生菌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于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治疗组患者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呕吐停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益生菌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杨娜. 益生菌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分析[J]. 安徽医药, 2017, 21(10):1883-1885.
凌瑶君, 逯军. 益生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7, 57(33):107-110.
郭开扬. 分析多潘立酮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J]. 母婴世界, 2016(12).
王爱晖. 益生菌在早产儿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5):127-128.
甘馨, 李娟. 益生菌在早产儿的应用进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9):90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