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孕育深厚家国情怀
2018-10-09魏孔青
魏孔青
【关键词】 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教学模式;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4—0069—01
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家国情怀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学习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肩负社会责任,充满人文追求,服务于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孕育深厚家国情怀的理解。
一、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以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
1. 回归学习本质。要深刻理解如何学习,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才是学习的本质。
2. 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明确了方向、目标,就可以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主要从两个维度引领学生学习。从微观到宏观条分缕析地学习基础知识,从宏观到微观高屋建瓴地构建知识结构。首先,系统讲解每一节课的知识细节,通过分析时代背景、解读历史事件过程、提供历史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和描述历史,借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其次,在讲清楚每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可以按照时序性,也可以按照空间性,培养了学生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经过这样从微观到宏观地学习知识、再由宏观到微观地搭建知识结构,并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贯穿其中,学生既能掌握知识点,又将知识体系了然于胸,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 实现情感体验。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
4. 教学评价体现道德培养。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其一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展开、教学方法的实施等的评价;其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主,操作起来相对简单,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有意识地照顾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考察、引导和激发。
二、家国情怀的培养
首先,家国情怀的培养,顺应了党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其次,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历史教育使学生获得廣阔的人生阅历与视野,帮助学生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历史学科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再次,家国情怀的培养,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态度上的目标。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历史中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学习近代史,学生能充分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残酷侵略的史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近代以来任人宰割的局面让学生明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认清世界形势,跟上历史步伐、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学习世界史,可以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成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