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要相得益彰
2018-10-09李汝霞
李汝霞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为全面贯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部署要求,前不久,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指出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能够为农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大幅提升,但还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舍、运动场、食堂、图书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及信息化装备滞后,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而缺少师资是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前些年有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因师资短缺不得不被“合并”,放弃坚守或盲目撤并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给农村偏远地区孩子上学带来了困难。
然而,从前几年农村学校走集约化、规模化办学的情况看,大规模集中办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不方便农村偏远地区孩子入学,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大量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对紧缺农村教育资源的一种新消耗。
“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国务院作出这一部署要求,既兼顾了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又保障了偏远乡村低龄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义务教育的权利,是一项正确而及时的举措。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布局中的两翼,任何一个都不可偏废。各地要将这两类学校的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研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要坚持一手抓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提升,一手抓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力求达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书写好农村教育发展的奋进之笔。
从目前农村教育发展形势看,在原有乡镇中心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多基本达到标准,师资也相对充足。但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依然任重而道远。
进入新时代,农村教育既面临新挑战,也迎来发展新机遇。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平衡点,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建设好、发展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意义重大。因此,应以更大的保障力度、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完备的机制举措,加快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切实发挥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以小撬大的巨大杠杆作用,带动乡村振兴。
一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增长,同时农民群众对就近入学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找准乡村小规模小学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最大公约数,画好建设发展同心圆。当前,只有实施分类建设,统筹推进,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孩子入学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入学选择机会,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义务教育。因此,各地要坚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同抓同建同发展。
二要坚持精准施策、重点扶持。新时代着力发展乡村教育,重点和难点在于小规模学校建设。要想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做到小而优,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须立足大局、着眼长远,以教师配置为核心,强化政策精准实施,实现内涵发展与特色化建设。当前,迫切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依法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在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大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指数。还要通过“互联网+教育”、对口支教等方式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让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优秀师资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让进城的农村孩子回得来、学得好。
三要坚持创新思路、特色发展。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开展乡村教育供求变化的历史分析与研判,科学进行规划发展布局,走特色化、现代化办学之路。另外,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资源的稀缺性必然不会允许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计成本,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要追求“有效率的公平”,集中力量发展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实施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名校“1+1”、重点校办乡村分校等办法,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