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文本中的漳浦剪纸实践与传承

2018-10-09贺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3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实践

贺瀚

摘 要:文章以漳浦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长达一个甲子的剪纸社区生活口述史为线索,回溯漳浦剪纸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出现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代表性作品等,再现了漳浦剪纸随时代嬗变的历程。将漳浦剪纸与社会的发展、时代演进和个人的剪纸命运关联,特别补充了漳浦剪纸实践者对所持项目技艺特点的理解,传承人实际存续状况和所处境遇等内容,其中很多细节均为首次发表,以呈现一个详实生动、鲜活真切的漳浦剪纸人文历史。

关键词:漳浦剪纸;实践;传承;非遗保护

文章基于三个理论依据:一是“重民生”的中国当代文艺发展新趋势;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三是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 Owen Jones)的“作为行为的民俗”(Folklore as Behavior)观点,以上观点使笔者在整理漳浦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的口述文本时,注意到陈秋日跨越一个甲子的剪纸实践、她亲历的漳浦剪纸现代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研究和呈现漳浦剪纸最直接、最生动、最贴切的材料。

1 承上启下见证漳浦剪纸六十余年历程

1.1 漳浦县文化馆开设了剪纸学习班

漳浦县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部的一个沿海县,漳浦民间有剪纸习俗,一般是用于“拜拜”(祭祀的漳浦地方用语),即供品花。也作为礼品花和绣样使用,以美化和装点生活。它们基本由当地女性剪制,本地人称那些善于剪纸的老人为花姆。早在建国初期,重视大众文艺的当地文化部门就已经展开过有关漳浦剪纸的调查工作,并鼓励花姆们剪出更多的作品,从而保存有一批剪纸花姆的珍贵资料以及相当数量的漳浦传统剪纸样本,这些样本基于传统民俗实用而剪成,但逐渐脱离民俗实用,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展示品。

陈秋日与剪纸的缘份开始于1961年,陈秋日参加了漳浦县文化馆第一次开设的剪纸学习班,教她的老师是当时来自漳浦县绥安镇非常有名的花姆——陈金(1878—1965)。陈金年轻时描摹能力就很强,相传她看过一场社戏,第二天就能把戏中人物剪成底样,绣在布上。还能够在一顶童帽上绣十个细小的戏剧人物,而且清晰可辨。陈秋日的奶奶所用的绣花底样,也是向陈金讨要的。可惜陈金老师年事已高于1965年过世,虽然师承时间不长,课程也是断断续续的,但陈秋日认为自己的剪纸主要延续了陈金剪纸的纤巧细腻。陈金老师去世之后,陈秋日在工作和学习中接触比较多的剪纸花姆还有来自旧镇镇的黄素、霞美镇的陈娇、蔡面等老花姆,陈秋日认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这些老花姆的影响,特别是黄素(1908—2004)的剪纸创作对她很有启发。

1.2 全县剪纸调查,下乡挖掘剪纸老人

陈秋日对漳浦剪纸非常熟悉,还得益于她于1978年调到漳浦县绥安镇文化站工作,有机会协助全县剪纸调查工作,下乡挖掘剪纸老人。当时发现剪纸最为普遍的是在佛昙镇,佛昙镇是离县城有50千米左右的一个小镇,剪纸的人很多,但剪的图样基本类似;而贡品花剪得特别漂亮的是杜浔镇,那里经常有场面宏大的祭拜活动;在旧镇镇则发现了林桃(1905—2010)和陈匏来(1918—2011)两位著名的老花姆。

对于林桃,陈秋日与这位老人接触的很多细节她都记忆犹新。林桃讲话很幽默,思想单纯,记忆力超强,村里哪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她都记得。陈秋日认为可能是林桃老人没有接触太多的事情,就是在村里待着,所以村里的大小事情,她基本上都清楚。村民办红白事的时候,多要征求林桃,以免乱了规矩。林桃常常做些剪纸,自己要用,别家用也可以向她索要。但林桃生活中做得多的事情还是织网,平时靠织网赚钱。她抱养一个养子,对她很孝顺。她老人家很有经济头脑,当发现越来越多陌生人来村里索要自己的剪纸,也懂得伺机要价,还给常陪各路陌生人来的陈秋日打回扣。林桃所在的白沙村靠山面海,她的剪紙里有很多海洋元素,有趣的是她剪的虾常常比例上比人还大,“虾比人大才值钱”则是这位老人最直白、朴素的生活哲学。

林桃花姆的剪纸风格简约明朗、质朴强健,辨识度非常强,被公认为是漳浦剪纸的代表,引起剪纸专家的广泛关注。2003年,漳浦县政府为林桃花姆举办了庆贺百岁寿辰的活动,还举办了“林桃剪纸研讨会”。但陈秋日坦言林桃的剪纸个性太强,虽然与老人接触很多,但没学到林桃剪纸精髓,至今不敢称林桃花姆是自己的剪纸老师。

1.3 漳浦剪纸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

陈秋日说她在漳州市参评“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时候,被认定为漳浦剪纸的第二代传承人,她这一代人还有当年与她一起开始学习剪纸和后来参与剪纸创作的一批姐妹,包括洪淑金、高秋云、吴碧娜、黄素老人的幺女郑小蕊等人。这批姐妹的特点是剪工一流,但独立创作能力有限。如果能翻看到早先的一些漳浦剪纸资料和剪纸展览信息,还是可以查找到她们的名字和作品。可惜岁月荏苒,随着她们的现实生活与剪纸的渐行渐远,她们陆续放弃了剪纸。而陈秋日因为一直在文化部门专职做与剪纸有关的工作以及个人爱好,得以坚持到当下。

提及漳浦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陈秋日很兴奋,她们包括张峥嵘、高少萍、欧阳艳君等人。张峥嵘是黄素老人的外孙女,目前是漳浦剪纸第三代传承人群中的老大姐,她结合从小练就的本土芗剧舞台表演经验,极大发展了剪纸艺术的现场表演性;高少萍目前是漳浦剪纸的领军人物,创作能力强,名望高;欧阳艳君是陈秋日的徒弟,她在漳浦剪纸的艺术本体上多有思考和深入实践,深得漳浦剪纸真传。第三代传承人还有李小燕、陈燕榕、游金美、卢淑蓉、陈丽娜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她们把漳浦剪纸搞得轰轰烈烈,市场做得也不错,传承工作也很出色。陈秋日说她自己也感觉很自豪,现在自己老了,做了十几年漳浦剪纸协会会长,如今要求换届,放心交于第三代传承人。

2 时代嬗变下的剪纸实践与经验

2.1 剪纸集体创作

陈秋日正式开始剪纸实践始于1960年代做剪纸外贸订单,但制作的都是没有署名的作品。1965年,首都北京的外贸公司委托漳州手工联社做出口东南亚的剪纸,定制八仙、博古花瓶等传统图样的剪纸,当时漳州手工联社成立了“美术工艺社”,开始接受订单。早前在漳浦县文化馆学过几年剪纸的陈秋日等一批姐妹,以及包括黄素老人在内的几个剪纸花姆被招去手工联社,主要从事剪制工作。图稿由专门的画师负责画,比如给家具绘制油漆彩画的民间画师陈正昆,文化馆的美术专业人员吴昌和、高钱厚等人,都有参与到剪纸创作中来。

这种集体创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流行,陈秋日认为这是扬长避短,参与者各自发挥了擅长的部分。她自己的剪工还可以,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而且还能领到不错的工资。工钱是按照计件方式计算的,一个月能有二三十块钱收入,陈秋日很满足了。因为剪纸外贸定单是赚外汇的,为国家拿美元,手联社领导都特别重视,陈秋日为此还感觉特别自豪。

“文革”时期,陈秋日的剪纸实践并没有完全停止,她时常还会参与一些剪纸集体创作。1975年,《曙光初照》创作出来,陈秋日算是有了能够署名的代表作。《曙光初照》是陈秋日与文化馆美术专业人员林成木、高钱厚合作的作品。对于这种大型主题剪纸创作,陈秋日的作用还是发挥自己比较擅长的剪制部分。《曙光初照》与同时代的年画、国画、油画等其他画种创作的题材相近,基本思想都是遵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观,表现人民广泛的社会生活,留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陈秋日回忆这个创作主题说当时“民兵”很有名,对于妇女来说,流行“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审美,大家经过商讨确定了女民兵的题材,反映她们清晨在海边练武的情景,妇女们端着枪,动作很整齐。这幅《曙光初照》连同另外两幅她参与的剪纸作品《夜送农机到山村》《学校养鸡场》一块儿参加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美展,这在当时是级别很高的一个全国性的美展。按陈秋日的说法是当时剪纸还没有被美术界“淘汰”,不像现在被归为手工艺品类,极少有机会与大美术种类一起出现了。

2.2 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提及由于不会画画限制了创作的状况,陈秋日说1986年的时候,福建省美术馆的梁汝初主任專门让她到福州学习素描。但在学素描这件事上,陈秋日说她曾经被剪纸研究专家批评过,被灌输的观点是剪纸艺人不能学素描,让陈秋日赶紧忘掉学到的画画技巧。陈秋日当时也慌了神,不知所措。但这么多年过来,陈秋日认为学素描这件事情对她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至少掌握了一些画画的技巧,提高了自己创作的能力。“为什么不学呢?”陈秋日借用邓小平的话说“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2.3 喜欢剪得丰满密实

在陈秋日的剪纸作品中,《百年梦》算是比较大型的代表作。她说创作的初衷是因为漳浦县有一个镇是养牛基地,当时镇长请她剪一件与养牛基地有关的作品。那年刚好是1997年,香港回归又是牛年,就画了一百头牛出来剪,工程量很大,叫了几个学徒一起来剪的。剪好后,取名为《百年梦》,反映中华儿女迎接祖国统一的百年夙愿。与《百年梦》创作形式相近的还有《百猫图》,也是比较大型的剪纸工程。

《百年梦》《百猫图》等作品集中体现了陈秋日的剪纸构图特点——丰满密实,她认为这样才具有剪纸独特的味道。她说别人评价她的这些剪纸太复杂太满了,应该要留些空间出来,但她自己认为不用留什么空间,她喜欢这种密实的效果,她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形成了适合自己审美习惯的视觉经验。除了较密实的特点,她也特别注意线条是否均匀,“排剪”是否整齐,剪出来的效果是否整洁等问题。

2.4 不要受限,否则没有创新,谈不上传承

在创作题材上,陈秋日认为不能仅维持老剪纸的题材范围,必须要追求新发展,应该与时俱进,集思广益,想到什么题材,创作什么题材,不要受限,否则没有创新,谈不上传承。每个时代人们的眼界都不一样,不能控制要剪什么,不要剪什么,将来后人接触到这个时代的剪纸,才知道这个时代的样子。就像《清明上河图》里作者画算盘,才让后人知道原来那个年代就有了珠算的历史。

陈秋日说自己剪过很多老鼠,有一组命名为《两口子》的剪纸,就是与时俱进的,她一直很满意那组剪纸,觉得很贴近生活很有意思。她说当时是一个台湾人来上海出差,打电话到漳浦要找剪纸,正巧自己在上海搞展览,所以能碰个面。台湾人说要定制有两只老鼠的剪纸,明年是鼠年,他老妈用闽南语给他讲“老鼠喊一声,金银满大厅”。陈秋日很快就想到剪老鼠夫妻两个拉铜钱、抬金元宝,这个是在过去老鼠题材基础上的创新,很具有现代人的思维,表示夫妻同心共同创造家庭财富,她画好草图给台湾人看,结果台湾人很满意,当即定了3000张,是好几千块钱的大订单,陈秋日着实忙了一阵儿,但忙得很开心。

提及漳浦剪纸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陈秋日感叹变化太大。老花姆们为生活习俗实用而剪。而从她一开始参与剪纸到改革开放之前,剪纸主要依靠政治目的鼓励着去剪,作品主要提供展览。改革开放以后,则逐渐有了经济效益的意识。文化馆率先开始做一些官员出国考察带出去的剪纸礼品,到后来陈秋日自己开设剪纸艺术馆,既做剪纸展示也售卖作品。她考虑到消费人群要把剪纸作为室内装饰,就把原来比较小尺寸的剪纸变成比较大的,题材方面也转变比较大,多剪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陈秋日说剪纸进入了装饰画的行列,现在还可以作为“中堂画”了,代替一些以前的书画,有功能上的扩展,对剪纸人群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而今又出现了文化创意的概念,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潮流,但希望下一代人会做得更好。

3 当代剪纸传播、传承与普及

3.1 之前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因为剪纸而出国

自从到文化站工作以来,陈秋日参与的剪纸活动越来越多。早在1983年她便碰上了去国外做剪纸文化交流的机会,成为漳浦县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剪纸艺人。陈秋日说她之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剪纸而出国,得好好感谢共产党。她当时是跟福建省歌舞剧院去了斐济,已80多岁高龄的黄素老人以及很多漳浦剪纸艺人都赶制剪纸以便陈秋日能多带点出去。那时候人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很强,听说漳浦剪纸界有人要出国,就觉得很光荣,并且不遗余力给予帮助和支持,极少有私心。

陈秋日到斐济的第一站是参加斐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在现场做剪纸表演,还以每张2块斐济元的价格出售剪纸作品,并且销量还不错。她在斐济的时候还有到学校去教当地人剪纸,举办了三期中小学美工老师培训班,学员们对剪纸充满好奇,学得很快。

之后,陈秋日又参与过别的外事文化团体,出访过日本、东南亚等国家,随身带去剪纸文化,交流效果良好。几次出访国外更让她有了名气,宁德地区同样具有深厚剪纸传统的柘荣县文化馆馆长叶作楠就多次邀请陈秋日到柘荣去讲讲课、教教剪纸,带去剪纸的影响力。柘荣离漳浦500多千米,位于山区,比较闭塞。20世纪80年代,去柘荣的路还非常难走,也没有火车直达,陈秋日不敢去,所以都没有答应。一次陈秋日去福州学习,叶馆长就追到福州,之后福建省群众艺术馆的领导也一直鼓励,陈秋日才答应下来。在柘荣的那几天,陈秋日被安排到学校做剪纸现场表演,与学员交流。因为经历丰富,说出来的话题总让学员们心生向往,激发了一大批学员的剪纸热情。陈秋日在柘荣还结识了袁秀莹(1927—?)老人,袁秀莹是柘荣剪纸的名片,不但擅长剪纸,而且剪纸课程教得很好,给陈秋日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今,两位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彼此心心相惜,念念不忘。

3.2 学校是一个提高剪纸普及率非常好的平台

几十年下来,陈秋日在剪纸教学上也颇有经验。1986年,陈秋日一次偶然去到福建师范大学,正好碰到一个漳浦籍的大学生,这位学生对她说过节的时候同学聚会,问谁是漳浦的学生,来个剪纸表演。这位学生都不敢承认自己是漳浦来的,因为自己不会剪纸。陈秋日听了学生这样说以后,就下决心回漳浦来做剪纸传承。经漳浦县文化馆的同意,剪纸培训班很快办了起来,她也去中小学校、老年大学办剪纸班,培养了很多学生。特别是漳浦职专和实验小学,这两个学校的校长很重视也很支持。陈秋日在这里连续培训了好几年学生,学生的作品档案都有保存。后来1999年漳浦县举办剪纸艺术节的时候,请来漳浦的剪纸专家学者们去观摩教学成果,对陈秋日的剪纸传承给予了充分肯定。

陳秋日认为学校是一个提高剪纸普及率非常好的平台,要坚持跟学校的社团合作,不断地去开展和去完善剪纸活动,让人们更了解和熟悉剪纸,才会有更多人接触和喜爱剪纸。说不定在喜欢的人当中,就会有一些优秀的传承者。陈秋日甚至想过办一个剪纸学校,但后来考虑再三,最终放弃了这个不够成熟的想法,因为在这个商品经济的年代,事实上剪纸一定需要有经济的鼓励。如果没有经济效益的意识,剪纸实行不下去,说要传承,根本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办个剪纸艺术学校招生,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经济出路,没有安排好就业的问题,就是害了孩子,不能一味地为了体现自己的工作业绩去做不切实际的事情。

4 结语

陈秋日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漳浦剪纸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亲历的人事见闻也是目前为止漳浦剪纸社区内最为丰富的,可谓是漳浦剪纸的活化石。她的口述史文本典型地从个人视角折射出漳浦剪纸的发展是一个活态的、变动不居的和不断被再创造的历程,是研究漳浦剪纸艺术和福建区域文化的重要文献。同时,陈秋日关于剪纸集体创作、剪纸风格的理解、剪纸艺人学素描的看法、剪纸传承的经验之谈等内容,均为首次公开发表,具有陈秋日个人独到的见解。其有别于许多所谓专家学者的惯性定论,警醒非遗研究者们的学术判断需要从尊重非遗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和权益出发,使学问踏踏实实地生长在非遗的人文土壤里,见人、见物、见生活,使工作和研究真正支持到非遗项目的实践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2]项兆伦.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J].文化遗产,2017(1).

[3]项兆伦.振新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J].中外文化交流,2016(3):19-24

[4]陈秋日.陈秋日剪纸集[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8.

[5]中共漳浦县委宣传部编.福建漳浦剪纸集[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9.

[6]吴新斌.记住乡愁——漳浦剪纸精品集[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6.

[7]迈克尔·欧文·琼斯,朝戈金,巴莫曲布嫫.民俗研究的行为视角——迈克尔·欧文·琼斯教授访谈录[J].民间文化论坛,2005(2).

[8]新华社.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5-10-14.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传承实践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