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昌府区生态农庄景观规划研究★
2018-10-09黄晨琦刘淑芳宁婷婷纪紫嫣张广嶽于守超
黄晨琦 刘淑芳 宁婷婷 纪紫嫣 刘 研 张广嶽 于守超
(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现如今飞速扩张的城市,由原来的市区扩展到郊区。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块由于某种情况没有赶上城市化的进程,于是出现“城中村”现象。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增长,同时,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规划,这一系列措施使“城乡二元结构”局面改观,其次,农村建设大同小异,属于原本街区的历史和文化在慢慢消失。第三,乡村乱堆建筑材料、随意涂刷色彩,很大程度上破坏农村原有乡土文化景观。在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缺乏文化性的景观设计,进而影响区域环境健康发展。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综上提出湖西景观生态农庄的规划建设。
1 项目概况
本次项目建设用地隶属东昌府区临城岳庄和湖西村,规划用地面积616 600 m2(约900亩)。项目用地东面紧邻东昌湖风景区、东至柳园南路,北至西关街,南至湖南路,周围环境发展良好。东昌湖风景区以建于北宋时期的聊城古城为中心,集中体现了聊城“水、古、文”的地域特色;古城四周的东昌湖营造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是鲁西著名风景区。而处于附近的临城岳庄和湖西村,受土地资源以及旧区拆改难度的限制,发展几乎停滞不前,是典型的“城中村”。
2 绿地现状分析
2.1 绿地系统不健全
村庄硬化面积大,雨水不能下渗,影响区域水循环,乡村公共区域绿化地带少,无法供村民休憩乘凉,影响区域小环境。
2.2 土地利用率偏低
临城岳庄存在耕地弃用的问题(见图1),大片土地闲置,大风时黄土漫天;在村庄住宅部分,闲置房屋以及废弃空地多。
2.3 生活设施少,生活水平低于周围环境
家庭生活排水不合理,家家户户将废水排放于道路;部分住宅区域过于拥挤,造成空气不流通等诸多环境问题。
2.4 城市的发展危害村庄的生态环境
周围高楼鳞次栉比,导致城市空气不流通(见图2);私家车数量的迅猛增加造成周围交通的堵塞,于此而来的还有汽车尾气,而“城中村”被这些问题包围,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 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经现场考察和资料调查,基于发展现况,本次规划分为两部分。临城岳庄在原来基础上,保留现有合理的建设,增加村庄景观性和生态性。湖西村则可以建设景观生态农庄,发扬聊城本地葫芦文化与农耕文化,建设既带动本区域发展,又服务于周围的美丽乡村。本次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3.1 融植物于生活,建设自然田园式乡村
通过园林景观绿地建设,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和周围环境景观质量,将绿色融入村庄生活,建设绿色乡村。通过生态建设将村庄与田园融合,进而形成生态农庄。
3.2 人文景观与人工景观并存
从农田作物种植和当地民俗文化等方面发展,建设充满活力的生态农庄,保留特色乡土文化,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建立“城”与“村”的联系。
4 湖西农庄改造设计
从产业建设、生态建设、居民生活三个大方面建设景观生态农庄(见图3)。
4.1 产业建设
4.1.1特色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农业项目——百果林
在项目用地西侧建设百果林。打造四季观景,三季摘果的特色采摘园。蔬菜和水果的搭配带动周围生态农庄的经济。百果林是位于城中村的绿地,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更多的服务周围社区居民。
百果林从三个方面规划:
1)观赏:观赏梨花、油菜花、月季、牡丹、芍药、玉兰花、紫荆、西府海棠、樱花、紫叶李等花木。2)采摘:采摘草莓、梨、葫芦、黄瓜、芸豆、白菜等作物,对田园实行无公害管理,确保作物的纯天然、无污染。3)租赁:租赁土地、认领果树。
4.1.2特色文化农业项目
1)葫芦文化体验基地:聊城东昌葫芦雕刻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清末,作为传统文化值得传承,从葫芦采摘到葫芦雕刻,每一步骤都体现文化的底蕴。葫芦文化体验基地的规划骨架是“一藤两叶”(见图4),寓意“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由“一根藤蔓”贯穿全园,主要景观节点分布在藤蔓周围。2)“智”行广场:“智”行广场(如图5所示)是体验智慧与劳动并行的广场。现代快节奏生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日渐减少,智行广场的出现可以增加社区的互动和参与,创造美好社区。“智”行广场由两部分构成:景观耕种区、生产工具体验区。景观耕种区: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实施耕种计划,人们与作物一起体验作物成长的乐趣,而友好的邻里交往在这期间自然而然地发生,不同人群参与到交往关系中建立互动[1]。在布置作物的建设中,考虑植物的非观赏时期,空余地区种植观赏植物花卉。生产工具体验区:人们在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后,农业生产和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方面得到极大提高,深刻影响乡土景观的面貌[2]。在广场上布置生产工具小品,继承和弘扬耕种文化。
4.2 生态方面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作为景观生态洼地拦截地表水,通过净水植物和沙土使雨水得到净化,涵养水源[3]。而且在浅凹地的雨水也可用于景观用水。当然雨水花园建成离不开定期维护,采用千屈菜、黄菖蒲、美人蕉、芦苇、香蒲、斑叶芒、睡莲等低维护的乡土植物和有抗逆性的植物以降低维护成本[4]。
2)铺装再利用。对原有的铺装材料的再利用,不够的部分加工新材,新材的材质、尺寸和工艺要求尽量与老砖一致。改造硬化路面,增加生态铺装的面积,加强区域生态循环。
3)植物景观种植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减少人工成本,对原有地形风貌采取总体保留、局部微改的原则;利用“适地适树”的原则建立聊城特色绿色生态系统,以缓解南北方向和正西方向的双向八车道所带来的汽车尾气问题。
a.具有滞尘能力的白皮松、紫叶李、雪松、栾树、国槐等植物。b.吸收氯气的气体侧柏、女贞、黄杨等灌木。c.吸收二氧化氮气体的构树、合欢和乌桕等乔木。d.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刺槐、桑树、玉兰等其他乔木。
4.3 生活方面
著名景观设计家西蒙兹说过:“规划是人性的体验,是活生生的,搏动的体验”[5]。一切设计都应是围绕人的生活开展的,根据现有的住宅以及道路,规划湖西村,主要内容概括为“两轴、三带、两核”(见图6)。
1)“两轴”:1867年,奥姆斯特德在美国波士顿公园规划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如今建设绿道是村庄现阶段发展的必经之路。两轴“绿道”:贯穿的两条东西向道路,车流量大,且惠及民众多。植物搭配有栾树、银杏、大叶女贞、五角枫等兼具观赏和生态的植物。
2)“三带”:在乡村的南北向有三条次干道,所以采用国槐、黄杨和紫叶小檗等植物搭配的组合方式。
3)“两核”:在乡村两处较宽敞的废弃空地,规划适合休憩、游乐的文化广场,搭配景观小品,增加居民生活乐趣。作为日常休憩用地,需要考虑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效率[6]。首先在以绿地为圆心划定服务半径的同时,也以路网为基础贯穿绿地,这样就增加了可达性[7]。二是绿地的服务效率,在规划设计时,基于地形现状,减少大地块面积,增加小地块数量,充分满足本社区居民的需求,极大增加居民绿地的使用率。
5 结语
所以通过改造设计,保留聊城的地域文化,为老村注入新的生命力和人文价值。因此在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该注意与周围的环境搭配,形成聊城特色乡土景观。发展农庄自身同时,带动周围的环境收益,注重公共绿地规划,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农庄特色;注重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合理搭配植物,使整个区域形成局部小气候。由于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有待完善,谨希望本文能引起民众的重视和关注,积极开展城中村的基础性景观生态研究,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