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南遂昌独山古寨传统民居绿色建筑技术探析★

2018-10-09方月红

山西建筑 2018年25期
关键词:古寨独山叶氏

方月红 李 越 龙 江,2

(1.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1 独山古寨概述

1.1 历史文化背景

独山古寨地处九龙山麓乌溪江畔,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叶姓先祖叶峦自松阳县古市卯山后迁居于此,繁衍发展成村。村内至今较好地保留了一批完整的古建和典型民居,如叶氏宗祠、葆守祠、叶尚同民居、旌节坊等。

1.2 地形气候特点

独山古寨位于浙江丽水市的偏远山区,距离遂昌县城40 km,中山地貌突出;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春季湿冷,偶有冰冻天气;夏季常伴有暴雨山洪等极端天气;秋季晴好,但降水较少,常会发生秋旱,冬季气温较低,雨水稀少,常伴有大风天气。

1.3 民居建筑概况

独山古寨的传统民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的夯土建筑,是当地村民主要的居住建筑形式,墙基用卵石砌筑,版筑夯土泥墙,开窗较小,双坡屋顶覆盖小青瓦;而另一种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灰瓦,如叶尚同民居,叶氏宗祠,葆守祠。

叶尚同民居:坐北朝南,清代建筑,总面积374.52 m2,三进五开间,砖砌门墙,方砖挑檐,布局规整,装饰精细。

叶氏宗祠:约建于明代早期,坐东北朝西南,总面宽15.79 m,总进深43.47 m,总占地面积686.39 m2。三进三开间,硬山顶,封火山墙,板瓦阴阳合。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中有正方横断面大石柱八根。台基大部三合土衬,小部分砖墁地,四周砌阶条石。石库大门,砖筑门墙,歇山造顶,翼角起翘,二叠涩菱角出跳,大门两旁设左右边门。

葆守祠:位于叶氏宗祠南侧,与叶氏宗祠相隔一条小弄,建于清代晚期,坐东北朝西南,原建筑三进三开间两厢式,面宽为13.46 m,进深27.43 m,面积369.21 m2。

2 独山古寨传统民居的绿色特征

2.1 村落选址布局

独山古寨依山傍水,东接文笔峰、石梯峰,西临乌溪江。群山环绕,负阴而抱阳,具有完整的地理屏障,村落呈典型的带状分布格局,建筑沿等高线呈阶梯状分布(见图1,图2)。房屋之间保持合理的间距,用以交通联系,同时前后屋舍之间有较大的高差,也保证了足够的日照,道路主干的不断衍生,形成了丰富多变而又清晰明了的村庄肌理,包络了空间的完整性以及层次性。同时,山体有效地引导了空气的流向,加速冷热空气之间的对流运动,冷热空气之间不断地发生交替作用,保证了空气的循环流通(见图3,图4)。

可见,独山古寨的选址布局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具有一定的绿色理念。

2.2 平面形态

独山古寨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大致分为两种:其一,建筑开间当心间较宽,主要功能是用以会客、吃饭和休闲用的厅堂,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厅堂两侧为卧室,侧边是用栏板隔开的楼梯间,厨房作为附属空间独立于主体之外,与厅堂通过天井走道相连,空间是相贯通的。二楼为开敞的空间,不设内墙,一般放置粮仓和杂物(见图5)。另一种则是偏向徽派风格的民居,基本布局呈内向矩形,两厢对称,正房面阔三间,以天井和厅堂为主轴线;各类空间围绕天井依次设置,体现了向心性和整体性,符合我国传统的礼制文化,以人为本,长幼有序(见图6)。

两种形式的平面都充分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特点,适宜地区微气候,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天井可以很好地组织穿堂风,实现散热除湿,较少的外墙阻挡有利于引风入室,并且通过对空间尺度的控制,引导建筑内部的气流循环使风道缩短通畅,减少流通过程中风的消耗,加强了自然通风效果。此外,灰空间的利用也便于对室内环境的调节,还可以与室外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起到景观延续和保护的作用。

2.3 建筑材料的运用

在我国传统的民居形成过程中,当地的生态资源对民居形式和用材的影响不容忽略。独山古寨依山傍水,植被覆盖率广,土、木、石、砖瓦作为当地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取材加工或是搬运都很方便,环保无污染,可循环,可持续,属于可再生的资源,而且价格低廉,拆除仍可重复利用,在建造使用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见表1)。

表1 独山古寨传统民居材料运用

2.4 建筑构造的绿色理念

2.4.1墙体

对于墙体的保温隔热措施,除了借助于材料本身的性能,独山古寨的传统民居还巧妙地借助于自身所处的地势,控制建筑的密度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隔,或是自身构件与主体建筑之间,形成自遮阳体系,从而降低自身的热辐射效应。叶尚同民居的外墙由厚实的夯土筑成,而旌节坊则是由木板和砖墙共同构成双层外墙体系,木板墙与砖墙之间,外墙与内墙之间形成了一个类似空气间层的介质空间,以达到热阻隔的效果。

2.4.2屋顶

明代一条街上的传统民居坡屋顶下辖一个三角形的截面空间,与墙身脱离,辖区用作阁楼仓储以保证粮食干燥,分离式的屋顶,使二楼保有一定的空气间层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屋顶坡面呈直线变化,并在檐口部分增设排水设施,组成一套有效的排水系统;而叶氏宗祠以及叶尚同民居屋顶坡度呈曲线分布,在脊部比较大,故而雨水流速较大,在近檐部端部趋于平缓并挑出,有利于保护墙面,两种形式的屋架上的椽子或望板条上的小青瓦,俯仰搭接,其间都保留有一定的空隙,通风隔热。

2.4.3屋架

民俗馆采用的是穿斗式木结构,柱间距较为密集,因此用材细小,相比抬梁式的叶氏宗祠所用的大型木材可以降低造价,柱上放梁,梁上再接檩,檩上架设椽条,屋面的荷重先将力传给承重梁,而后传递到柱子上。叶氏宗祠在门厅处使用抬梁式木结构,而山墙仍保留为穿斗式,不仅开阔室内空间,而且节省木材。木结构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而言,不仅形式灵活,而且还可与外墙相互分离,使外墙只作为围护结构而存在,屋身自重主要由木构架承担,实现了平面的自由与灵活,构件之间,榫卯相接,抗震性强,变形可容度大,能在一定限度内,消耗地震能量,缓解地震对木构架的影响。而且,木构架之间的组合形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调整开间和进深尺寸,使房屋布置错落有致,进退有序,灵活多变,适应不同功能的需求。

2.4.4天井

天井作为独山古寨村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在调节区域微气候方面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从布局上来看,独山民居多以天井为核心,厅堂卧室围绕天井布局,共同构成房屋的内向封闭庭院。在增加室内采光的同时避免直接的太阳辐射,改善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度。从机理来看,处于屋檐灰空间下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与天井上空的热气流之间形成压力差,冷热气流之间交互,室内热空气上升,不断地流入天井。此外,叶氏宗祠在两侧设置了小巷,在热压通风作用下,巷中的冷空气不断补充进室内,而温度相对较高的热空气则不断通过天井向外排出,以此达到降温的效果。可见这种模式下的降温系统,无需耗费能源,自动循环。

3 结语

独山古寨民居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条件下,在应对地域特征、掌握适宜技术与材料性能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的绿色建筑技术经验,对于现今绿色建筑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绿色建筑应当充分结合传统与当代的建筑背景,协调好自然与建筑的关系,通过适宜的技术优化,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并继续有机生长,引领未来的建筑方向。

猜你喜欢

古寨独山叶氏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守望独山玉雕刻之意义探究
在独山打磨石器(组诗)
石崆寨览胜
张家畈新村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绥宁大园古苗寨
环保古寨——文斗
平湖市独山港镇航天科普中心揭牌
独山县举办独山古城文化及发展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