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2018-10-09段岩,张艳
段 岩,张 艳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不断推进,追求卓越成为高校科学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卓越高校的建设是否成功,主要归因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1],其中,占首要地位的当属人才培养问题。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所大学是否卓越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和首要任务。科学素质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代理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2]。为全面了解高校护生科学素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本课题组参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从国家规定题库中抽取50道科学素质测评试题,对郑州大学护理学院2014级护理专业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郑州大学2014级护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3%。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问卷,问卷参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从国家规定题库中抽取50道科学素质测评试题,《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涵盖了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能力3个领域,26条基准,130个基准点。26条基准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公民需要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应当具备的能力。从130个基准点中随机抽取50个基准点进行考查,考查形式为判断题或选择题,每题2分。科学技术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思想3个领域都要合格(对应题目达到60%的准确率)才算达标[2]。问题中主要是单选题(49题),1题为多选题。
1.2.2 调查方法 采用无记名的问卷调查法,由研究者统一发放问卷,讲解指导语,由护生现场填写,当场回收。答题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帮助,不允许查阅手机、文献等,只能在现场规定时间内作答,以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双人录入数据,并核查纠错,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从统计结果中归纳出正确率最高的10道题及各题对应的基准内容与正确率最低的10道题及各题对应的基准内容。
2 结果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涵盖了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能力3个领域[2]。根据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参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所列26条基准内容,统计出正确率最高的10道题(见表1)和正确率最低的10道题(见表 2)。
表1 正确率最高的10道题及各题对应的基准内容
表2 正确率最低的10道题及各题对应的基准内容
2.1 对本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够
结合表1发现,所调查的536名护生中,大多数具备较扎实的护理知识基础,比如:了解人体生理知识(92.7%),掌握常见事故的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92.5%),知道常见疾病和安全用药的常识(89.7%),了解生命现象、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基本知识(88.8%),并且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交通工具(91.6%),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90.9%)。表明大部分护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并且对于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但调查同时显示,高校护生对于本专业之外的其他科学基础知识所知甚少,对于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环境、天文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具体来讲,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护生仅占6.3%;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护生仅占41.6%;有44.0%的护生了解生命现象、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基本知识;47.2%的护生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和地理知识;53.2%的护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知道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掌握基本天文知识的护生仅占11.8%。
2.2 创新意识亟待加强
目前,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新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以及我国“一带一路”雄伟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实施,需要越来越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付出和担当,对于当前高校护生来讲,这同样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但调查显示,高校护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不容乐观,暴露出创新意识极为薄弱的问题,具有创新意识,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护生仅占8.8%,表明大部分护生缺乏创新意识。
2.3 具备基本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但缺乏科学精神以及对科技的态度
大多数护生能够很好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92.9%);87.9%的护生知道世界是可被认知的,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87.5%的护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85.6%的护生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这些数据表明护生大多能以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对待周围的世界。
但与此同时调查显示,仅有28.5%的护生具有基本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仅有51.1%的护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技术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表明有将近一半的护生对于科技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认识不够清晰,即对于科技的利弊问题认识模糊。
2.4 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注不够
仅有28.9%的护生掌握饮食、营养的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表明大多数护生对于健康饮食方式和基本的健康饮食知识不够了解,关注不够。
2.5 缺乏环保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被调查的536名护生中仅有53.2%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知道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这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地球资源而言,显然远远不够。
3 讨论
3.1 调整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拓展科学教育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高校在制订教学大纲的时候,应适时关注和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将科技发展新的动态和成果纳入教学大纲中去,让护生及时了解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立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应适当开阔教育教学的视野。高校护理专业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加科学研究系列课程,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科学社会学等跨学科以及文理渗透的课程,合理配置课程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打破学科界限,做到文理学科相互渗透[3]。
3.2 实行双导师制的临床见习带教模式,培养护生的创新意识
导师制是高校实施的一种由教师对护生的学习、品德、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15世纪由英国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近年来,部分重点院校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护理本科导师制模式[4]。临床实践教学是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培养护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护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与检验,同时对于护生培养创新精神及其对科学的态度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建议在护生的临床见习中采用学校导师和临床导师合作带教的模式,双方导师根据临床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见习大纲要求和带教方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临床真实病例+讨论+反思”的教学方法[5],引导护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此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思维模式、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5]。
3.3 重视科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引导
教师在讲授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内涵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增加科学教育内容的容量,对科学教育内容进行讲授和引导,将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开发和应用的最新成果及时介绍给护生,开阔护生的视野,提升护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认知。通过科学教育,使护生较好地理解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护生尊重科学、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积极性。
3.4 重视临床实习,引导护生养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包含的健康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健康保护行为,其目的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另一种是健康促进行为,其目的是积极增进个体健康、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6]。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引领个人、家庭、社区及社会朝着增进安宁、幸福的方向,从而实现健康潜能的行为,是为达到更高层级的健康与安宁幸福的目的而采取的任何活动[7]。高校应为护生进行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使护生能够定期进行见习实践。护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在护理病人的同时,个人的健康观得以改变,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以形成,进而其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水平随之提高。因而,组织护生定期进行临床实习非常必要[7]。
3.5 将环保内容纳入教学大纲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形势变得愈加严峻,环境污染正在不断损害着人类的健康,治理环境污染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因此,教师应将环保内容纳入教学大纲之中,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向护生指出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有意识地强化护生的环保意识,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环保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并结合护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引导护生注意环境保护[8]。
3.6 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氛围
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将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进行建设,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支持并调动大学生课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护生创造一个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空气自由的良好科学教育环境,以推动和促进护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定期举办系列科普讲座和科普讲坛、成立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科普知识展览、开展科普知识有奖抢答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科技手段和通信工具进行卫生科普宣传,调动护生参与科普宣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护生对科普活动的参与度,从而逐渐培养护生的科学精神,增进其对科技知识的正确态度认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