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赢视角下“校院合作,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10-09聂绍通周爱民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校院实训康复

聂绍通,周爱民,李 强,田 莉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办学机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仅靠高职院校是很难实现的,而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建设与改革的重心[1]。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等专业建设的主要内涵都需要校企合作完成[2]。双赢视角即校院双方一是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都有获利,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感觉良好,有再次合作的意愿。

近几年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本着无缝对接就业岗位群的宗旨,以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与湖湘康复名院紧密合作,开办校院合作班级,探索“校院合作,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 创建“校院合作,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1.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

自2014年以来,我校与湖南省多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由校外专家及校内教学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同时广泛征求临床康复一线专家意见,以“两个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和“三个定位”(定地位:确定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定方位:确定培养哪个方面的人才;定品位:确定培养具有什么样特色的人才)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康复治疗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康复技能,“一专多能”,具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德精神和笃学敬业、求实创新的专业品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2 “校院合作,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为培养康复治疗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不断推行与医院深度合作新举措,先后和湖南省内优秀的5家医院合作,校院共同分析岗位技能要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设立校院双教研室,共同参与校内实践教学及跟岗实习。“五化合一”指教学理实一体化、技能实训临床化、岗前培训模块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职业素质培养全程化,见图1。

图1 “校院合作,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 实施“校院合作,五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构建“两系统、三技术”为核心的“四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专家访谈、电子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明确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临床康复治疗师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对其主要工作过程、主要治疗任务、临床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创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并制订具体内容,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和临床应用课程模块组成的“四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运动、中枢神经两大系统疾病康复和PT、OT、ST“三项技术”为核心构建。“四模块”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质;专业基础课程重培养中枢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疾病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专业技术课程突出临床康复的PT、OT、ST 3项核心技术的掌握;临床应用课程培养学生整体分析病情能力。

为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高技能要求,实施“技能实训临床化”改革,以“六大类疾病”为模块整合岗前培训,开发与之配套的《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作业治疗技术实训指导》《言语治疗技术实训指导》和《康复评定技术》系列校本教材,制订轮转式毕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等,构建完整的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2.2 构建“校院合作、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四模块”课程体系,形成四阶段技能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术→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首先完成医学基础技能的培养,其次完成PT、OT和ST等核心技术的培养,再次完成应用各种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常见疾病和残疾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综合技能培养,最后在校外实训基地跟岗实习,开设综合实训指导课程,进行岗位技能培养。除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之外,其余均为校院合作共同完成,见图2。

图2 “校院合作、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2.3 开展校院合作,基于临床康复工作过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深入医疗机构调查,访谈医院临床康复专家,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校院合作多次召开教研教改会议,共同协商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利用超星在线课程教学平台,建设运动治疗技术在线课程。该在线课程以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情境化案例为主线,突出与运动治疗岗位的对接,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借助电脑PC端与手机App超星学习通开展教学。构建有高职高专特色、辅教辅学一体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学习。

在物理治疗技术实践教学中引入基于视频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首先联合株洲市中心医院(“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课题组,校院合作,根据教材目标拟定临床案例,然后与相应患者签订拍摄合同书,取得患者同意后,拍摄视频进行剪辑加工,制作成既能用于课堂教学,又能保护患者隐私的视频案例。最后由专职教师采用视频案例下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视频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临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任务活动是教师围绕视频案例布置的任务,包括观看视频、诊疗分析、查阅资料、拟定康复训练计划、选择治疗技术、角色扮演、操作演示等。基于视频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让学生接触临床真实案例,培养学生在具体临床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寻求答案的能力,既可加深学生对物理治疗技术基本概念和操作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4 校院共建校内实训中心

校院双方共同规划,模拟医院康复中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按照康复评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儿童康复等技术划分多个实训室,建成专业氛围浓、模拟医疗环境的实训中心,提升实训的环境育人效果,在仿真环境中更易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实训基地还承担了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技能的培训任务,充分体现“康复设备校院共用,社会培训校院共担”。

2.5 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

入学即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功能解剖学,让学生尽早学习医学课程,熟悉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为第二学期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有关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康复医学导论也在入学开设,并由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授课,让学生尽早形成对专业的认识。此外,结合各类职业教育、暑期教学见习和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等,在作业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中设计情景式角色体验,安排学生去社区实践,感受社区康复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兴趣,增强职业荣誉感[3]。

3 “校院合作,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3.1 利用技能大赛平台展现风采

每年4月系部举行康复技能比赛,按照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大赛流程,分设问诊、评定、治疗优秀奖及小组团队奖,并邀请校领导、系部主任授奖,激发学生课后勤奋练习技能操作的积极性。2015、2017年组织学生参加第二、三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均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兄弟院校及同行的认可,学校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

3.2 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项目导师制,开展学生创新科研活动,学生积极申报多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每年举办康复器械设计制作大赛,选送优秀作品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省科技发明三等奖3项,专利3项;学生每年参加株洲市创新创业大赛,获市创业二等奖两项。

3.3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株洲市中心医院合作办班,校院教师紧密合作,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校院教师根据目前国内康复发展趋势分设神经康复及肌肉骨干康复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的教学团队一起申报省市级教研教改及科研课题5个,一起编写立体化教材两部,共建在线课程两门。

3.4 开展社会服务,扩大社会影响

学校教师加强与周边医疗机构的业务交流,利用暑期在医院进修,提高临床技能。同时下基层医院培训康复医学科工作人员,多名教师受邀举办专业讲座,传播康复养生知识,扩大了学校影响。

3.5 毕业生获得了良好发展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湖南省医疗机构、民政残联机构,均获得了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校院实训康复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