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的总量制度的作用与局限研究
2018-10-09刘新星
刘新星
(上海华闵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200062)
0 引言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一项刚性约束管理制度;环境统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工作,是各级环保管理部门开展环境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本文以上海市某区2012—2016年的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域工业企业的总量控制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近年的变化趋势,以此说明总量制度实施的重要作用,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1 总量制度及环境统计的重要意义
总量制度是环境管理机关依据所勘定的区域环境容量,决定区域中的污染物质排放总量,根据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向区域内企业分配各自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额度看作是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总量控制是指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设定5年减排控制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地方,每年进行考核这样一个指令性控制模式[1]。基于总量控制给下一级政府分配的排污指标因此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约束,并且会影响到地方与国家整体的经济绩效。
环境统计作为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在环境规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统计的最终目的是反映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和在区域、流域、主要行业的分布情况以及污染治理和治理投资情况。
上海市某区通过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促进了本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实现了消化增量、削减存量、控制总量的目标,并在环境统计数据中得以体现。
2 环境统计数据反映的区域总量变化情况
2012—2016年间,某区环统企业名单每年均有调整,主要原因是在产业调整及环保政策趋严的过程中,部分重污染企业陆续关闭并被调整出名单,而新投产的企业调整入环镜统计名单,使得数量有相应调整,5年中环镜统计企业最少的为2013年有212家,最多为2016年有292家。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分别如图1、2所示[2]。纳入环境统计(简称“环统”)中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占到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0%,各乡镇的排污大户均进入了环统名单,具有地区排污状况的说明意义。
图1 废水量及废水污染物变化情况Fig.1 Change trend of wastewater quantity and pollutants
图2 废气污染物变化情况Fig.2 Change trend of waste gas pollutants
2.1 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
由图1可见,2012—2016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除2015年外(2015年的上升主要是该区域引进的一家微电子企业投产并纳入环统名单),整体呈下降趋势;氨氮也持续呈下降趋势。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说明实施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以来,在企业引进方面,园区和企业开始关注工业废水排放量,生产废水减排成为管理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污水厂的升级改造也是废水污染物总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工程减排对于废水污染物减排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某区工程减排成效卓著,相继开展了辖区内4个污水厂的二期扩建及一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均在“十二五”末完成。在污水厂扩建升级改造的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加快推进,同期完成30多km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建设的同期推进,为推动企业纳管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持续推进企业污水纳管,全区污水纳管率达到85%以上[3]。这一举措使得直接排入环境的废水污染物得到削减控制,达到工程减排的明显效果。
在工程减排大力推进的同时,结构减排成效也非常明显。“十二五”期间,某区加快了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主要对化工、印染四大工艺(电镀、热处理、铸造、锻造)等行业,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及产业园区外产能[4-5],调整后实现化工区外无生产型化工企业,全区印染企业数量削减61%,尤其是关闭位于准水源保护区的排水量大、污染重的企业,既达到了总量减排的目的,也降低了水环境安全事故的风险。通过关停劣势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环境,为高端和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完成近400个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通过限期淘汰等多项措施,使得一大批能耗大、污染排放高的企业退出市场。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排污强度明显降低。
2.2 废气污染物总量减排
由图2可见,2012—201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其中2016年下降非常明显;而氮氧化物减排并不明显,2015年甚至开始上升,主要是由于燃煤锅炉用天然气锅炉替代,天然气的含硫量大大低于燃煤,因此二氧化硫排放量明显下降;天然气燃烧排放的氮氧化物量下降并不明显,而天然气燃烧的废气污染物并未纳入总量制度管理,也反映了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性;烟(粉)尘排放量则保持了持续下降,除了燃煤燃烧的替代以外,区域内电厂、水泥厂等粉尘排放大户采取了相应除尘措施也对减排有所贡献。
废气污染物的总量减少,反映了管理减排也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一项重要落实手段。清洁能源替代是近十年来在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拔掉使用燃煤、重油的中小锅炉,改能源使用为天然气,使得二氧化硫的减排成效非常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完成燃煤(重油)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关停)近800台,合计约1.4 GW。其中:锅炉500余台,工业窑炉近150台,热水锅炉100多台,年节约标准煤35万t,有效削减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6]。截至2016年底,除了工业区热电联产企业尚还使用燃煤外(已全部安装高效脱硫设施),全区的燃煤锅炉已经全部拔光。
管理减排的另一方面,是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约束条件,对年度减排指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一是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在本区域、本行业(集团)内通过关停污染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完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等来获取;二是搬迁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原则上可以随企业转移;三是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总量平衡,由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集体审核,实施项目准入清单。发挥好环评的“控制阀”作用,把好建设项目环评评估和审批关。
总量控制制度,在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环保基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总量控制已成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成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是实现总量减排的3个主要技术措施[7]。
3 总量制度的局限性及相关对策
从某区工业环统数据上,可见总量减排制度确实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保护战略和公众高度关注民生环境下,总量控制制度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缺乏同步性;第二,总量控制制度与现有污染源管理制度缺乏协调整合;第三,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技术支撑能力不足[8]。
例如,纳管企业的废水污染物总量排放水平来源于纳入企业污水的末端市政/工业区污水厂排口浓度的相关计算,而实际上企业的排污水平则反映在企业排口的污染物浓度数据上;在废气方面,天然气锅炉在环评的总量申请阶段不需要申请,但在非低氮燃烧的情况下,天然气锅炉燃烧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并不低,伴随地方新标准的实施,加强监管推进低氮燃烧具有重要意义。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也是当前落实环境治理、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9]。
针对以上局限性,某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争将总量制度与环境质量改善,企业环境责任落实,污染物排放下降等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3.1 加大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某区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安全隐患大,社会矛盾突出的环境敏感区域,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每年安排市级、区级和镇级近300个环境综合整治地块,以“五违”整治为目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围绕产业调整、产业升级、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10],不断降低特征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区域环境面貌,让人民群众从环境质量上而不是统计数据上感受到污染物水平的下降。
3.2 加强工业企业事中事后监管
落实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进工业企业公开基础信息、排污信息、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环评及其他环保行政许可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因此企业的实际排污监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才能将总量制度与现有污染源管理制度协调整合。
3.3 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某区拟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做强环境工程承包服务,做实环境信息服务,逐步推动环境监测服务规范化、市场化,到2020年,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规范的第三方治理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将总量排放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
4 结 语
总量制度是近十年来我国主要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遏制污染物排放增量、实现总量减排及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时期。针对工业污染源这一最主要的污染物总量排放源,某区将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基础上,加大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工业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为2020年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为产城融合、环境友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滨海新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