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变后掠翼巡航导弹多任务弹道设计及仿真
2018-10-09王旭刚王中原
王旭刚,陈 琦,王中原
(南京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有翼多任务战术巡航导弹是一种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的自主飞行器。因其具有航程远、打击精度高、突防能力强等特点,受到了多国军事工业部门的重视。新型变后掠翼战术巡航导弹弹翼的后掠角可根据飞行状态变化,从而提高飞行效率,降低能耗,实现多任务飞行。
采用变翼技术的导弹,主要是利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弹翼适合高超声速飞行,以及小后掠角、大展弦比弹翼适合亚声速飞行的特点,将导弹的弹翼设计为后掠角度或弹翼面积可变结构,从而使导弹在高速及低速飞行时都能维持良好的气动特性。
变翼技术在飞行器控制领域的应用重新引起国防工业部门的重视,变外形飞行器涉及的材料、结构、空气动力学、制造、飞行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2]。文献[3]将变后掠翼技术应用于无人机设计,该无人机主要强调高速的攻击能力及低速低燃料损耗的巡航性能,该研究测试了这种变后掠翼无人机在高速大后掠角及低速小后掠角情况下的气动参数,指出变翼技术可带来低能耗、高效率和多任务特征。文献[4]研究了巡航导弹的多任务变翼飞行的气动特性、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王江华等[5]进行了伸缩弹翼巡航导弹的气动外形优化;王旭刚等[6]研究了变后掠翼巡航导弹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问题;许兆庆等[7]研究了折叠弹翼展开机构,并开展了仿真及实验。文献[8-11]以变后掠翼航弹为对象,分别研究了采用自适应滑模控制理论的弹道跟踪问题,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滑翔弹道优化设计问题,并开展了弹道仿真及分析。文献[12-13]研究了变后掠翼的气动特性及变后掠翼的规律。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变外形飞行器,目前在气动特性、材料及结构、弹道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变后掠翼巡航导弹的多任务和远距离飞行特性,立足工程实现,进行不同飞行阶段的弹道设计、分析及仿真,为远程变后掠翼巡航导弹的弹道设计提供设计方法和思路。
1 变后掠翼战术巡航导弹的飞行特点
飞行器低速飞行时,需要平直翼或者较小的弹翼后掠角;高速飞行时,需要较大的弹翼后掠角或者无弹翼。采用变后掠翼的巡航导弹,通过改变气动外形来适应不同的飞行速度,能够满足多任务战术需要。
变后掠翼巡航导弹飞行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①爬升。在安全区域,由飞机、舰船等进行空中或面发射,导弹迅速爬升到指定的巡航高度。
②巡航。爬升段结束,导弹在指定高度进行巡航飞行,导弹高速飞行,直奔作战区域。
③下滑。进入指定区域,导弹由巡航状态转入下滑段,完成降低高度的下滑飞行,在此过程中弹翼后掠角减小,导弹气动外形配合速度的变化。
④盘旋。导弹在战场上空盘旋,完成侦察任务,并可以等待控制中心的命令。
⑤俯冲。接到打击命令(或者打击默认目标),此时导弹增大后掠角,以大后掠角高速飞行,进行快速精确打击,保证打击的强度和有效性。
2 主要飞行阶段弹道
2.1 纵向爬升、下滑程序弹道
导弹采用程序高度来实现爬升和下滑的控制。为了使导弹实现快速平稳的高度变化,并顺利转入巡航和盘旋阶段,采用指数形式的纵向高度弹道,并根据程序高度信息和实际弹道高度,输入导弹制导系统,控制导弹按照程序高度飞行。
导弹爬升段的程序飞行高度表达式为
(1)
式中:K1为控制常数;h1,h2分别为爬升段初始和结束高度;t1,t2分别为爬升段开始和结束时间。
导弹下滑段的程序飞行高度表达式为
(2)
式中:K2为控制常数;h2,h3分别为下滑段初始和结束高度;t2,t3分别为下滑段开始和结束时间。
为了保证各个阶段的连接段的平滑,需要根据导弹的过载能力及飞行速度协调各个阶段的飞行时间及系数K1,K2的值,保证在变高飞行过程中的超调量小,转入平飞的时间短,变高过程中的导弹所承受的过载小于最大允许过载。
导弹在铅垂面内的质心运动方程为
(3)
式中:m为导弹质量;v,θ,x,y(或h)分别为导弹飞行速度、弹道倾角、射程、弹道高;FP,Fx,Fy分别为导弹受到的推力、气动阻力和升力;ny为过载。
导弹的速度为长周期运动,弹道倾角为短周期运动,过载也为短周期运动,因此在考虑每一时刻的制导过载指令时,可认为速度v是不变的,根据式(3)可得飞行过程中指令过载表达式:
(4)
式中:ny,c为指令过载。
根据式(1)及式(2)可得:
(5)
式中:K为K1或K2;Δh为h2-h1或h3-h2。
根据式(5)可得:
(6)
ny,max=(Δh)K2/v+1
(7)
设导弹能够提供的最大过载为np,则需要导弹在程序飞行过程中满足:
ny,max=(Δh)K2/v+1 (8) 根据式(8)可求出K的取值范围: (9) 根据式(9)可以估算K的取值。当选择K以后,就已经决定了导弹的弹道曲线。这里还存在爬升或下滑的时间段选择问题,即决定爬升与下滑段的飞行时间t。如果时间过短,则导弹向平飞段过渡的弹道就非常弯曲,导弹的需要过载就大,甚至可能会超出导弹能够提供的过载。导弹向平飞过渡初始时刻的导弹高度为 hc=(Δh)e-K(t-t*)+h (10) 式中:h为最终平飞高度h2或h3,t*为t1或t2。 在初始过渡阶段的导弹过载信号最大为 ny,c=k0(Δh)e-K(t-t*) (11) 式中:k0为导弹高度回路控制器输出与输入信号(高度误差)的增益。 为了保证过渡阶段对导弹的有效控制,需要|ny,c|<|np|,则根据式(11)可得: (12) 式(9)和式(12)给出了导弹爬升段和下滑段的程序高度表达式系数的取值范围,且均以导弹能够提供的最大过载为界限,所以K取最大及t取最小表示导弹以最大能力快速爬升,耗时及射程均最短。在具体选择时,可根据导弹飞行各段的时间和弹道要求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K及t。 根据实际弹道和设计好的方案弹道程序高度,生成导引指令,引导导弹沿着方案程序高度飞行。 导弹飞到指定区域后,将会进入盘旋阶段,进行地面探测或等待控制中心的进一步指令。这时候导弹的纵向通道实现等高飞行控制,导弹的侧向通道实现围绕战区做圆形盘旋飞行。 导弹的弹道曲率半径与导弹的过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导弹在水平面内运动,则弹道上某点的曲率就是该点处的弹道偏角φv对弹道弧长s的导数,即 (13) 式中:κ为某点的曲率。 该点的曲率半径ρ则为曲率κ的倒数,可得: (14) 导弹在等高平飞段,纵向弹道倾角θ=0°,导弹的弹道偏角φv与侧向过载nz存在如下关系: (15) 将式(15)代入式(14),可得: (16) 由式(16)知,在给定速度情况下,侧向过载越大,则曲率半径越小,在该点处的弹道就会越弯曲,导弹盘旋覆盖的区域就越小。受到侧向最大过载的限制,导弹能够覆盖的最小区域半径为 (17) (18) 导弹平飞段采用等高飞行,方案弹道为直线弹道,根据方案高度和实际的高度差,输入高度控制器,产生过载指令,操纵弹体产生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法向力。导弹等高飞行的高度控制器常采用经典超前校正补偿器,其一般形式为 (19)2.2 圆形盘旋弹道偏航程序过载
2.3 平飞段和攻击段的弹道及控制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