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8-10-09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顾凤志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顾凤志
直观教具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或再现事物现象及其过程的现代化设备。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学生偏向于形象思维,对于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还原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把握教学能容的数学实质。
本文试以三个案例,分别阐述如何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三大领域中巧用直观教具演绎精彩课堂。
案例1:三年级上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估算》
师:我们可以用几乘几来推算出几十乘几多少,现在请小朋友们来算一算这两道题。(出示“试一试”两题)小朋友们自己算一算,写出得数,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得数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生:2×3=6,6后面添上2个0,是600。
师:为什么先算2×3,再在后面添两个0就可以了呢?你怎么能证明600一定是对的呢?
生:2×3,就是在个位上拨3个2,得6;20×3,就是在十位上拨3个2,得6个十,计数器个位上没有珠子,所以在6后面添一个0,是60;200×3,就要在百位上拨3个2,得6个百,计数器百位后面的十位和个位上都没有珠子,所以在6后面添两个0,是600。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满足于“会算”,因此把大量精力放在计算方法的教学和应用上,忽视了内在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与算理的结合,重视算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索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对于本课来说,由于学生有了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因此像“200×3”这样的口算,学生都会算了。学生已经会了的,教师如何教?这是一般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先算2×3,再在后面添两个0就可以了呢?”“你怎么能证明600一定是对的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本来简单的数学知识“厚”了起来,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算理问题,第二个问题解释了乘法的意义:3个200就是600。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释,不只是让学生简单说道理,而是选择了“计数器”这个有效的载体。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来理解“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算理:2×3,就是在个位上拨3个2,得6;20×3,就是在十位上拨3个2,得6个十,计数器个位上没有珠子,所以在6后面添一个0;200×3,就要在百位上拨3个2,得6个百,计数器百位后面的十位和个位上都没有珠子,所以在6后面添两个0……这样通过计数器的演示,学生直观、清楚而又深刻地理解了算理,这是其他教学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案例2: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出示两个叠在一起的长方形框)现在老师手里有这样两个长方形框,它们是叠一起的,将其中一个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其中一个框的形状变了)那它的面积呢?周长呢?下面我们先听清要求,再分组研究。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操作学具,并讨论交流)
生:面积变了。
师:你怎样看出面积变了?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比长方形的宽短,所以面积就随之变小了。
师:如果继续拉伸下去,会怎样变化?
生:拉得越扁,面积越小。(底不变,高越来越短)
学生回答后实物演示并课件动态演示,加强引导说明。
师:周长呢?
生:周长不变,还是这4根木条。
教授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通过该练习,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决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素是什么?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拉住后面的框不变,另一个同学拉动前面的框,改变其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形状改变,周长不变;底边不变,高变短,面积变小,并且拉得越扁,高越短,面积就越小。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直观教具,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改变我们传统教学中以讲解与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深奥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直观教具的演示中,更加形象、生动,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中的奥秘,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案例3: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
出示思考题:
(1)5个男生排成一列排练舞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要插入多少个女生?
(2)5个男生排成一圈排练舞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要插入多少个女生?
生:第(1)题,5个男生排成一列,男生相当于两端物体,女生相当于中间物体,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5-1=4(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铁丝串起乒乓球,黄色代表男生,白色代表女生)
师:如果把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2)题该如何思考呢?(学生同桌先尝试、讨论,再全班讨论、交流)
生:第(2)题,5个男生排成一圈,就没有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了,男女生的人数是相同的,女生也是5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原来用铁丝串好的乒乓球围成一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原来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入一个白球,即需要再插入一个女生,此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是相等的,都是5人。
师追问:为什么男生和女生的数量会一样多?
生:男生和女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男生对应一个女生,没有多余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具,黄色和白色的球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黄球对应一个白球,没有多余的。
两次直观教具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了围成“一列”和“一圈”之间的差别,掌握了间隔排列的两种不同形态的处理方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利用直观教具来引导学生思考,顺利实现教学目标,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以此培养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直观教具无疑是课堂上探究活动的主要工具和手段,通过直观教具的巧妙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或自制合理的直观教具,定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演绎出更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