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球”舆论的变迁

2018-10-08董声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国球乒赛中国队

董声

1.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乒乓球实力最强的国家共举办过5届世乒赛。由于我国举办世乒赛的时间跨度比较久,前两次举办世乒赛的时间跨度长达34年(1961年第26届——1995年第43届),而最近举办的三届世乒赛又相对比较密集(2005年第48届、2008年第49届、2015年第53届)。因此,分析我国举办过的5届世乒赛,对于厘清“国球”地位的确立以及“国球”在当今众多国人心目中地位的转变过程,具有比较大的研究意义。

2. 第一次举办世乒赛是“国球”地位确立的标志

国球地位真正被国人认可、乒乓球运动真正在全国普及是以我国第一次成功举办世乒赛为标志,即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1959年4月,国际乒联在德国的多特蒙德召开代表大会,会议决定第26届世乒赛将于1961年4月在中国北京举行。“当时在北京举行,正是我国3年经济困难时期,乒乓健儿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人们通过广播报纸得知这一喜讯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后,乒乓球成了中国当之无愧的“国球”,“该项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迷恋这一运动,中国乒乓球也因此而长盛不衰。”在当时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是乒乓球成为国球的根本,为今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常胜不衰垫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6届世乒赛的成功举办,是世界乒乓球运动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乒乓球队成长壮大的一个里程碑。从那时候起,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多次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开创了国球的辉煌时代。

3. 天津世乒赛重塑国球地位唤起国人关注和热情

43届世乒赛是我国时隔34年第二次举办世乒赛,举办地点设在天津。这届世乒赛前我国乒乓球男女队正处于历史战绩的最低谷,“1989年的多特蒙德世乒赛,中国队一下子丢掉了男团、男单、男双、和混双4块金牌,1991年41届又丢掉了男团、女团、男单、男双4项冠军, 42届不仅男团丢掉冠军,女单、男单、也相继远离中国”。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乒乓球人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一步一步向重回巅峰迈进。“1993年第42届世乒赛,男队取得亚军,1994年取得了世界杯冠军。总的来看,中国男队与欧洲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从女队情况看,中国队仍有一定优势。展望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中国队有望夺冠,但困难很大”。

1995年我国第二次举办世乒赛前的国际乒坛格局大致如此,由此不难发现,当时的舆论对世乒赛的关注非常之高。为了办好这届世乒赛,从国家到地方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期待着中国队能有出色的表现,重回世界乒坛的巅峰,重新确立国球的地位。比赛结果证明,中国乒乓球队没有辜负广大国人的初衷和期望,在本届世乒赛上中国队第二次包揽了全部7项冠军(第一次是1981年第36届南斯拉夫诺维萨德世乒赛),并同时获得4枚银牌及6枚铜牌。“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两次囊括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7项冠军,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选手在大赛中能同时包揽男女单打前4名”,“中国乒乓球夺得第43届世乒赛全部7个项目的冠军,重现了辉煌……,祝贺着中国乒乓球队来之不易的胜利”。“包揽”、“囊括”在当时媒体的报道中充满着自豪与喜悦。

当时舆论和文献对于“包揽”一词,没有当前“国乒又‘垄断’金牌,阻碍乒乓球运动发展”之类的担忧,原因大致如下:第一,胜利、全面胜利之来不易,特别是从艰难、低谷中重新迈上高峰的过程,符合体育比赛跌宕起伏、吸引大众关注的特征。第二,当时国乒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弱胜强符合体育魅力所在。第三,当时的世界男子乒坛群雄逐鹿,实力相当,比赛结果未知性很大,吸引观众、吸引媒体关注。

天津世乒赛完全符合成功体育赛事所具备的所有因素,因此,不仅是成绩的辉煌,更是我国举办体育赛事的成功典范,它吸引了新一代年轻人关注乒乓球、喜爱乒乓球、从事乒乓球,使得国球地位得以再次巩固和提高,是国球再次传承的标志性赛事。

4. 48、49届世乒赛成为舆论导向的分水岭

图1 中国1981—2013年世乒赛获得金牌数量曲线图

经历了整整10年,2005年第48届世乒赛又重新回到中国,举办地为上海,并且非常紧凑的在3年之后的2008年第49届世乒赛再次在广州举办。原因是世乒赛赛制的改变,由原来的每两年举办一届,改为每一年举办一届,单数年进行单项,双数年进行团体。这样,上海在2005承办了第48届单项世锦赛(该届团体赛于2006年德国不莱梅举办),广州于2008年承办了第49届团体世锦赛(该届单项赛于2007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举办)。在这两届世锦赛上,中国队不出意外的再次包揽了全部7枚金牌。加上这之前的46届大阪世乒赛(最后一届综合世乒赛)和在这之后的51届世乒赛(荷兰鹿特丹单项、德国多特蒙德团体),中国队已经在10年(2001—2011)内4次包揽全部金牌(见图1)。而在这之前的20(1981—2001)年里中国队仅2次包揽。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队包揽世乒赛所有金牌的频率明显加快。就在这期间,国际乒联为了遏制中国队的包揽,推出了一系列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例如对规则和器材的不断修改,试图扭转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但这些手段和方法都收效甚微。国际乒联于2014年再次推出塑料球的改革,依然没能撼动中国队的强大优势,在新大球时代的两项大赛,2014年男女世界杯、2015年苏州世乒赛上,中国队依然实现了金牌的包揽。

这是舆论导向开始转变的最大原因,“垄断”、“包揽” 、“常胜不衰”不再是令国人骄傲、自豪的代名词,而是对乒乓球运动退出世界体坛的担忧,大量媒体开始大肆挖苦、嘲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无人问津,乒乓球运动代表不了新的大国崛起形象,乒乓球运动小众化、解散国乒等论调成为媒体主流。

舆论和大众对于国球态度的转变原因:第一,新的体育观、价值观在民众中普及,大众不再关心金牌的数量和归属,更注重项目的世界影响力、更喜欢个性化的体育明星,特别是青少年更注重体育的流行和潮流趋势,而乒乓项目在这方面的开发力度明显不足,因此不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受关注度自然下降。第二,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对金牌提升民族士气的依赖逐步减少,金牌的社会属性不再像从前那般重要。第三,国乒内部的改革决心不坚决,对以联赛为根基的世界体育发展模式畏手畏脚、思前顾后,导致乒超成为国乒的附庸而饱受诟病。

5. 举办第53届苏州世乒赛是“乒乓大国”责任的体现

尽管舆论导向依然对国球不利,乒乓球项目甚至都没能被列入国务院《发展体育产业》和教育部七大重点体育项目中去——这也成为舆论嘲讽乒乓球运动的最大借口。但苏州还是在时隔7年,成功申办并举办了2015年苏州第53届世乒赛,这也是我国第五次举办世乒赛。分析苏州在舆论的不利导向下举办本届世乒赛,原因大致是由于:第一,通过举办世乒赛,让更多的民众到现场领略乒乓球的魅力,从而扭转不利的舆论导向。第二,举办世乒赛是我们乒乓大国的责任。正如7次举办世乒赛的英国和日本,尽管他们的乒乓球水平已经不如当年,但举办世乒赛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责任、一种存在。而现如今的中国,频繁举办世乒赛也正体现出这样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为了推广世乒赛、推广乒乓球运动,我们必须有义务举办这样的大赛。

本届世乒赛结束后,一些冷静、独立思考的声音不断地发出。“一项运动,只有我国玩得很好,其他国家的人,都不玩,或者玩得不好,是不是我们就不玩了,不感兴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坚持自己,不但要玩,还要在年轻学生中推广,培育他们对这一项目的热情。”“当包揽成为现实,甚至差点冠亚军全都包揽的时候,倒也没看见哪个国家、哪个运动员提出抗议,认为中国队过于强大会断送世界乒乓球的发展,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这完全是用中国全运战略的逻辑推断国际体育,从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以上观点是对前一时期有关乒乓球运动一边倒负面评论的理性思考。

6. 结论

我国举办的五届世乒赛,时间跨度长、影响力久,在世乒赛历史上值得铭记。通过梳理、总结这五届世乒赛的历程,不难发现,国人对国球的舆论经历了“骄傲—自豪—担忧—质疑—思考”五个阶段。今后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不可孤芳自赏、也不可委屈求全,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青少年对于乒乓球运动的兴趣上来,保持乒乓球运动的生命力。国乒要勇于突破自我,放下利益纠葛,真正让市场化、职业化推动乒乓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从而引领世界乒坛。

猜你喜欢

国球乒赛中国队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国球国车一起炫!风神携手国乒公益直播传授乒乓技艺
中国队获第62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今年世乒赛取消,二战后首次
中国的“国球”
中国队获第61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国球”是这样炼成的
乒乓球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2015年直通苏州世乒赛选拔赛樊振东技战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