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是这样炼成的
2019-09-03汪大昭
汪大昭
在中国体育界,很多口号、誓言和警句出自乒乓球项目,出自国家乒乓球队。为什么中国体育在乒乓球项目上深刻理解精髓,准确把握规律,这个群体、这支队伍不仅具有长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而且培育了内涵丰富的乒乓文化。小小银球是英国人的发明,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全世界乒乓球运动员和爱好者不断推陈出新,带来技术和打法的进步。但是,唯有在中国,乒乓球享有国球之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竞技相融一体的独特文化。从产生第一位世界冠军,到一次次囊括世界锦标赛奖杯和奥运会金牌,乒乓球队贡献无与伦比,乒乓精神辉耀体坛。
“人生能有几回搏”
1959年4月25日,中国选手容国团在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中,战胜匈牙利选手西多,为新中国体育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出生于香港,他的打法属于直板近台快攻类型,技术全面,比赛中极具韧劲,作风顽强,战术运用和技术处理耐心而细腻。1957年初春,他在迎战日本队时战胜了第24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荻村伊智朗。随后,港澳联队来北京与国家队比赛,容国团先后击败王传耀等国手。比球场上的成绩更让他兴奋的是亲眼看到祖国建设事业的成就,他决意回国。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亲自向他发出了回来为祖国争光的邀请信。
不久,19岁的容国团克服重重阻力,进入广州体院学习训练。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誓言,并向队里交出一份“奋斗计划”,“争取在一年内夺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教练员从他的身体和技术实际出发,建议将“一年”改为“三年”,争取在1961年世乒赛夺冠。1958年4月,在广东省体育工作会议上,容国团走上讲台,宣布自己的计划:“不拿世界冠军,决不罢休!”同年10月,容国团进入国家队,参加世乒赛前的集训,在教练和队友帮助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力。
1959年3月底,贺龙亲自到机场为中国乒乓球队送行,叮嘱队员们在第25届世乒赛上要“打出国威”。男子单打比赛中,容国团接连闯过七关,淘汰了南斯拉夫、西德、瑞典、美国、日本和匈牙利名将,获得冠军,提前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这句名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运动员乃至全中国青少年成长。
“一切从零开始”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进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代,男子团体三连冠,队伍结构稳定,大部分主力队员都连续取得优异成绩。世界乒坛由此出现了新的技术潮流和竞争格局。中国队清醒地认识到,“夺取世界冠军不易,保持世界冠军更难”,“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这些自我加压和鞭策的口号,体现出一种强者的风范和境界。
中国乒乓球勇于接受世界各国好手挑战,勇于面对各种新技术新规则,始终走在世界乒乓球运动之先,自此长盛不衰。在国家队训练馆和各地训练基地,都可见到墙壁上醒目大字的口号。“从零开始”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光荣传统,成为不断探索乒乓球运动规律的动力。在乒乓球队的榜样作用下,中国体育所有优势项目无不将“从零开始”当作座右铭。
《关于如何打乒乓球》
1964年秋天,中国乒乓球队进入迎接第28届世乒赛的练兵。女队一些队员对打翻身仗有所顾虑,领队请来男队老队员徐寅生给女队员讲话。徐寅生结合自己多年打球的经验和教训,现身说法,分析赛场上双方心理变化对技术发挥的影响,鼓励女队队员解放思想,树立信心。讲话的效果很好,正在队里“蹲点”的国家体委干部刘兴当场做了记录。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写下批语,将讲话稿介绍给全体运动员阅读学习,并呈送给毛泽东主席。
1965年1月12日,毛主席批示:“徐寅生同志的讲话和贺龙同志的批语,印发中央工作会议同志们一阅。并请你们回去后,再加印发,以广宣传。同志们,这是小将们向我们这一大批老将挑战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一点什么东西吗?讲话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多年以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好作品。他讲的是打球。我们要从他那里学习的是理论、政治、竞技、文化、軍事。如果我们不向小将们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
徐寅生的讲话使中国乒乓球的影响从一个运动项目扩大到整个体育界,进而拓展到社会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