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效果
2018-10-08雷磊
雷磊
(华中农业大学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中风是脑血管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生活和饮食结构变化,中风发病率出现逐年增高现象,而肩痛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极易导致患者患肢功能训练依从性降低,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预后康复和身心健康,因此需要为中风后肩痛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系统的治疗方案,以此有效缓解患者肩痛症状,改善患者肩部和患肢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1]。本实验选取4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分析脐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4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均来自于本院,接收时间2017年1月—2018年5月,由不同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24例,年龄36~69岁,平均(47.52±3.41)岁;其中女19例、男29例。两组在肩痛程度、中风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无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即针对肩痛者,可指导进行肢体、肩关节活动训练、床上训练(抗痉挛体位、变换体位)、四肢自主运动、肢体被动运动、坐位训练、床上翻身运动、桥式运动、手法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训练、促通技术训练),针对恢复阶段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每天各项内容训练1次,连续训练1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需停止3天,之后再重复进行上述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脐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具体内容:脐针:选用1次性针灸针(0.25mm×25mm毫针),根据八方分类定位参《易经》的后天八卦图选取巽位、震位、离位、坎位等穴位,指导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后,应用0.5%碘伏对患者上述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并将脐芯作为中心,将毫针斜刺向相应的脐壁,进针深度需控制在0.25~0.5寸,待稍微捻转后需留针30分钟,每天施针1次,每周施针6次,连续施针1个月;放血疗法:十二井放血疗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十二井穴位,之后将三棱针刺入相应穴位,进针深度为1~2mm,对患者局部穴位进行挤压,促使血液渗出,完成穿刺放血操作)、刺络放血疗法(下肢包括八风、委阳、阳陵泉、委中等穴位,上肢包括外关、曲池、尺泽、曲泽等穴位,每次选取上下肢各1~2穴位,最好每次所选穴位不同,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缓慢进针1~2mm,之后慢慢退出,放出血液),十二井放血疗法仅进行2~3次,刺络放血疗法每天进行1次,连续施针7天为1疗程,之后停止3天,再重复进行第2个疗程(不包括十二井放血疗法)。
1.3 评估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肩痛程度和肩部功能,两组疗效标准:显效:肩痛症状消除或评分<3分,肩部功能评分明显提升,症状、体征积分降低超过80%;有效:肩痛症状评分3~5分,肩部功能评分有所提升,症状、体征积分降低介于11%~79%;无效:患者肩痛症状较剧烈,甚至加重,症状、体征积分降低<11%[2]。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肩部功能、肩痛和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描述,检验行χ2,P<0.05是统计学差异成立的依据。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66.67%,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肩痛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以往临床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但康复效果并不显著,中医学认为中风后肩痛属于“痹症”范畴,其成因与风邪入侵导致局部气血不通有关,可采用脐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脐针指的是根据脐八卦定位,对巽、震、离、坎等穴位进行施针,具有补泻、促进气血运行、调气调经、调理胃肠功能等功效,而放血疗法指的是采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表面皮肤,放出血液的治疗方法,具有消肿、活血通络、祛瘀升新、泻热、开窍、调和营卫等功效,还可清除损伤脑络的各种病理产物[3]。经研究可知,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比对照组66.67%高(P<0.05)。
总而言之,脐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效果较显著,不仅能明显缓解患者肩痛症状,还可有效提高患者肩部和患肢功能,促进患者预后康复,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大量推广应用在中风后肩痛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