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2018-09-30杨军
杨军
【摘要】为了适应建筑业的发展节奏,为建筑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当中,都已经引进,或者计划引进BlM课程,但是就目前的课程建设与发展现状而言,BIM课程的开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首先分析了BIM课程的特点及BlM课程在我国高校中的建设现状,进而结合问题提出了BIM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途径。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BIM课程;课程建设;特点;现状;创新途径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及实用技术,BIM的出现,使建筑行业的全生命周期立体化管理成为可能,它为建筑行业的创新式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被认为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并在建筑行业当中引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BIM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建筑领域对于BIM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我国高校内BIM课程普及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多个角度对BIM课程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BIM课程在我国的推广提供经验。
一、BIM课程的特点
(一)BIM课程的模块化特点
BIM是与建筑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技术,它涉及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结构、造价、管理和施工等不同内容,并通过强大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实现更加直观的工程绘图,能够在不同的建筑工程阶段,为建筑施工提供一定的经济、技术、时间及质量控制,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在高校中開展和推广BIM课程,可以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仿真化特性,降低课程的表达难度,提升学生对于建筑知识的理解程度,了解BIM技术与建筑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对建筑行业有一个深入和透彻的了解,为学生们将来走入工作岗位、胜任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BIM课程的协同性特征
除了具有不同的板块之外,BIM技术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的协同性特征。BIM技术打破了传统二维建筑图纸的孤立化模式,将建筑行业内的多门核心知识课程连接到一起,并以BIM软件为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的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及施工的效率,提升了成本控制、工程管理及质量管理水平。将BIM课程引入到高校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建筑要素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并将建筑领域的知识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融会贯通地领悟到学科真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BIM的这种协同性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进行建筑设计与建模的过程当中,更多地考虑成本、人力、环境等多重可行性因素,从而提升设计中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一处修改、处处修改”的学科弊病,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校BIM课程建设的现状
自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开设《BIM技术应用》课程以来,我国高校中对于BIM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70%以上的高校当中已经开设了BIM相关课程,但是,与港台地区以及海外地区相比,我国BIM课程的普及率仍旧明显落后。通过进一步的调研我们发现,虽然BIM课程已经被很多高校列入到建筑专业的课程学习当中,但是目前为止,BIM应用技术的学习以选修课形式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学校对于BIM应用教学的推广程度不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吸收与理解程度、掌握情况也不高,这就导致了课程开展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另外,部分院校在教学开展过程当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克服师资、资金和技术难题,尝试与相关企业展开了合作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企业站在利润的角度,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相适应,使得培训拘于形式,内容肤浅,BIM的核心技术传授不足;同时,不论是学生进入企业中参加培训,还是企业进入学校传授BIM的应用知识,都避免不了课程的片段性和孤立性,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BIM技术流程的前段,协同性不强,合作性的课程开发更是无从谈起,这种矛盾,往往导致校企合作“无疾而终”。
除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之外,我国BIM技术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与港台地区及海外BIM技术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BIM技术使用标准自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尚不满一年的时间,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BIM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因此BIM技术对于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尚不明确。这种技术重视程度上的落后,也间接限制了BIM课程在高校内的推广,使得BIM应用人才的培养与供应力度远远落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BIM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制定完整的BIM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的标准化设计,是推动BIM课程在高校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BIM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并推广应用,社会对于BIM建筑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应该立足于社会发展,认清BIM的应用趋势,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改革与创新BIM课程规划,使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衔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做好课程内容的调整以及教学的组织工作。
1.做好教材建设及课程内容调整
标准化的教材建设,是BIM课程推广的第一步,针对目前我国高校BIM教材不够统一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快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除了要做好传统的纸质教材编写之外,高校应该重视并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勇敢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快移动设备及多媒体设备在BIM教学中的使用,使微课、富媒体建设为BIM教学的推广贡献更多的力量,从而推动高校BIM教材的立体化。另外,由于BIM课程是一门专注于应用与协同的学科,因此,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除了要加入更多的经典实例以外,还要建立BIM应用与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深入挖掘BIM课程的内在潜力。
在做好教材建设的基础之上,高校还应该较快课程内容的调整步伐,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相关教学内容的遴选与轮换机制,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工艺、标准等随时引入到课程当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导向性、流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凸显BIM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组织工作
BIM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不论是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对于教师而言都是新鲜的,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要对在校教学团队进行及时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并通过对教师年龄、学历结构的调整,推动教师团队的建设;另外,高校应该进一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邀请客座教授、软件工程师等熟悉BIM技术的相关人员进入高校内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使BIM理论知识更加鲜活,使学生对于BIM的了解更加透彻。
高校应该加强对BIM课程的重视程度及组织能力,成立专门的系部、教研室两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对高校BIM课程的建设模式创新工作进行定期的指导和检查,加大课程推广的督促力度,为课程的有效开展做好组织领导工作。
(二)创新课堂教学,完善课程设计方案
针对BIM的应用性特征,高校应该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IM课程开展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们在情境中展开学习、体验与互动,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法,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完成特定的BIM应用任务,使他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当中,寻求到利用BIM技术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BIM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推广产学结合的BIM课程建设模式
高校应该为BIM课程的开展打造专门的平台,并积极开展试点教学工作,从而为整体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明确的参考。高校应该努力提升实验室环境,不断更新和优化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使实验室设施能够切实保障BIM课程的开展;高校还应该加快建设与课程相关的实训基地,加强与BIM软件开发企业和建筑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课程的合作开发,打造一体化的分享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将软件的学习与未来的应用直接联系起来,促使课堂教学向行业实践的转化。
四、结语
BIM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高校建筑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行的方法与途径,高校應该充分认识到BIM教学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挖掘BIM技术的潜力,提升学生的BIM应用能力,从而加快人才培养,扩宽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