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学校育人体系

2018-09-30杨志成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育人核心

杨志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施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是当前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研究小学阶段教育特点,系统构建了创新、实效、特色、系统的学校素质教育育人体系,成为品牌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典型范例。

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顺应世界教育发展大势

做出的战略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进入新时期。其重要特征是探索基于互联网、信息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从根本上解决基于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爆炸”的挑战问题,从教育体系上超越现代教育哲学范式,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教育向“人的素养或素质”本位教育的转型。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开始了教育转型的范式研究与探索。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率先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简称DeSeCo),随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启动了各国或地区的“核心素养”遴选和教育发展体系。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后,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于2014年提出了“构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想,并于2016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成果。2018年初教育部公布的高中学科课程标准中,进一步系统提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目标体系。至此,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更加系统化、细化的核心素养时代。20年的素质教育之路见证了中国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今天,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中国教育正进入发展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这是一个立德树人的时代,也是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学校进行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海淀区实验小学正是这些优秀学校之一。

发展素质教育要构建系统的

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这一体系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注重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实践育人、教书育人、审美育人、健康育人、环境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以海淀区实验小学为例,介绍发展素质教育的系统创新和实践探索。

1.坚持以文化人,构建系统的学校文化体系,实现全程育人

文化育人是品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征。海淀区实验小学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追求从“形的统一”到“神的融合”,将文化作为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灵魂,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载体,并对学校文化进行了系统建构。历经几年的酝酿,学校凝炼了“守真、从善、修美”的校训,将追求“真善美”这一人类的永恒理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核心价值和校训表达,对新时期立德树人内涵进行深刻解读。学校将“守真、从善、修美”的文化多角度切入到学生的习惯养成、道德涵养、知识习得等多个层面,有力地引导学生保持真的性情、遵从善的原则、修习美的品行;用“守真、从善、修美”的育人理念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了“雁阵”管理模式等。在德育体系中,形成了包括学生的学习自觉、生活自理、个性自主的“三自”纵坐标和包括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的“四维”横坐标,实现了学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举措、德育评价四位一体的大德育框架。在课程与课堂文化中,学校积极打造本真的“彩虹课堂”和“彩虹课程”体系,研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积极开发“教师课程”,这既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系统构建了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等学校文化系统,形成了以文化人、全程育人的特色育人系统。

2.坚持课程育人,构建系统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全科育人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发展素质教育需要构建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注重突出课程的核心地位,聚焦课程综合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构建了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主题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组成的“彩虹课程”体系,各层级课程间注重基础、体现整合、突出实践,力求达到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生智力发展与能力培养的“三维统一”。基础性课程由国家课程组成,拓展性课程由基础课程派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力求突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凸显主题化。主题性课程与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突出专题性与实践性。学校研发的“多彩研学课程”“重走长征路”“探寻母亲河”“探访新农村”“科考航天城”“寻访古丝路”等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更有学习热情。单学科拓展类、多学科融合类、德育类、美育类、体育类、实践类课程体现了整合、立体、丰富的全科育人课程体系。

3.坚守课堂阵地,构建系统的高效课堂体系,实现教书育人

课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学校积极建构本真的“彩虹课堂”,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达成师生双向受益的目标,以实现师生“不同色彩,交相辉映;不同起点,自我超越;不同跑道,异步同行”的美好愿景。学校依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的不同,将课堂合理安排为常态、长短、联排“三种学时”;教师以学情为导向调整教学设计,进行了从学生已知处删减、从学生未知处增补、从学生需知处细化、从学生想知处拓展的“四种调整”,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的质疑声、讨论声、评价声形成了“课堂三声”,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结合相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设计可自选的包括基础题、能力题、挑战题的“作业三层”梯度,有效地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学校还积极延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堂拓展至校外,组织开展了“纵向成系列、横向融学科”的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多彩课堂是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4.坚持教学相长,构建系统的人文环境体系,实现全员育人

为适应集团化办学,学校构建“雁阵”管理体系,形成了校长负责制下的总校区横向主管责任制、分校区纵向分管责任制,并将首接负责制作为延伸,使校区间、部门间上下纵横四个维度职责明确、通力协作、高效运行,呈现出四校区融通、多维度贯通的特点,实现了管理层集体智慧的最优化组合;采取“校级干部宏观管理,中层干部专项管理,年级组、学科组自主管理,班主任一线管理,教辅后勤人员协同管理”五位一体的层级管理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规章制度。学校既强化年级的横向管理,也注重学科教研组的纵向管理,找准其中的结合点,横纵结合,和谐推进;针对跨校区管理的难题,注重下移重心,强化中层管理的作用,每个年级与每个学科教研组都配备一名跨校区大组长统筹牵头,组长都是学校工作的决策参与者和行动落实者,结合上情与下情,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建言献策。学校“雁阵”管理体系形成了有效的人文环境体系,实现了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的素质教育管理特色。

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素质教育本质是一种着眼未来的教育、着力打基础的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新时代,需要更多的像海淀区实验小学这样的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素质教育的学校育人体系。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贯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编号17BKS002)研究成果

编辑 _ 王雪莉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育人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珠”育人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