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集信息自主阅读对话交流积累提高

2018-09-30林风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7期
关键词:季老小苗苗苗

林风华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略读课文,主要说的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一种文体。由于文章语言浅显易懂,编者因此列为阅读课文,旨在让教师在课堂上放手引导学生自学,自读。文中人物有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但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专题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如果要把文章写好,那就须多看书。国家需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作为学生就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教导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我们读者受到启发。在他们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他对下一代所寄托的殷切希望与深厚关爱。笔者认为,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乐趣,明晰自我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教学时,建议老师要着力凸显略读课文的自主阅读的特点而展开学习指导。

一、搜集信息,交流互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导学本课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自主读书。当然,在自主阅读本文时,学生需要做好课前预习,这样,才能让他们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季老和苗苗,对季老列举的“闲书”以及课文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课文蕴含的深意。因此,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介绍季老和苗苗,以及季老列举的“闲书”的相关书籍和网站,并要求学生通过这些网站,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自主筛选整理,再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就会对课文主要人物的特点及事迹有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只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有疑问的时候作一定的指导与启发,这才符合略读课的教学规律。因为,这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训练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挖掘教材,自主阅读

本课节选自作者对季羡林的专访《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为了和单元“我爱阅读”配合,选取了自己和季老讨论读书的这一段。本文是采访录,属于新闻文体,目前在报刊上使用较多。当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虽然不必给学生讲解许多这方面的文体知识,但要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你去采访别人,你觉得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2.从这篇文章看,作者去采访季老的时候都做了哪些准备?3.为什么季老主张看闲书呢?4.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不管喜欢不喜欢数学,都要认真学好数学。因为21世纪的青年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个“贯通”指什么呢?为什么季老先生倡导这“三贯通”呢?(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文理知识要融合在一起学习,全面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因为,未来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只有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5.同学们在课堂上提出的许许多多观点都零碎于课文各个段落中,也散落在大家的表达中。你们能不能归纳这些观点,用上“1、2、3……”进行整理,让自己的表达更有条理。6.同桌同学间练一练,练习后全班一起交流。

本篇课文比较浅显,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句子,是完全口语化的语言表述。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在朗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ɡ)”“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是北京方言,透着亲切,所以大家读起来要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组织学生对话时,在他们弄清苗苗同季老的交流内容,了解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后,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季老说的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让学生把握的。阅读中还要启迪学生去发现,在这一老一少的对话中,苗苗的言行稚气而礼貌,但是,她有时却像一个童年的引导者,让年迈的季老回归到某种意义上的童年记忆里。还有,季老的亲切而幽默,凸显他是平易近人的,在与苗苗的交流中,他的言语中透露出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

三、延伸学习,体会寓意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往往被大多教师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没留下太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的内容对小学生的读书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从季老的读书经历看,要成为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阅读面一定要宽。这一点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阅读广泛的乐趣,明确阅读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好处。建议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为他们习作打基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综合训练:1.同桌对照课文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说这“苗苗”和“大树”是指某一个人吗?(这个小苗指的是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苗苗;大树意思是已经成为有用之才的意思。特指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2.同桌学生相互分角色读课文;3.作业:(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和参天大树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本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2)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3)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4)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或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寫法,做一份访谈记录。(5)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学生可以挑选2-3题,自主完成作业)

轻松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这些练习的设计,不仅立足于课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涵,还超越了课文,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读书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文,应多开拓课外的学习资源,保证学生能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中成长与发展,这就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高,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毕竟,语文“教是为了不用教”。(叶圣陶语)

猜你喜欢

季老小苗苗苗
不想毕业的裘小苗
小宇一声喊
爱帮忙的蜡烛
年的传说
守信
守信
又见季老
二十一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