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借班上课”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8-09-30姜志芳
姜志芳
摘 要:“借班上课”确实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就目前“借班上课”组织形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应根据承办学校的体育教学进度计划来确定教学内容,并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研活动也应面向广大一线教师的原则。也只有具有普惠性的教研,才能达到教研的真正目的,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借班上课;教学;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8-0032-02
“借班上课”顾名思义是借别人的班级上自己的课或上组织方规定的课。也就是指教师用非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平行年级的跨班级或跨年级教学的授课方式,其中有本校同轨班级或跨年级、跨校平行年级或跨年级,以及跨区、县、市、省的平行年级或跨年级教学授课方式。目前,“借班上课” 已经成为各级教学比赛、展示及教研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借班上课”的教研活动形式也深受关注。
一、问题
1.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体育教学中的借班上课一般都是为了评比、展示、研讨,其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组织方的要求进行的,有规定内容的教学、自带内容的教学、现场抽取内容的教学等。内容的选择虽然对相应课标水平段,甚至參照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有规定,但没有或很少考虑承办学校正常的教学进度,干扰了承办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2.教学信息传导受阻
借班上课,借的不仅仅是场地和器材,更主要的是借学生,由于教师对学生不了解或不够了解,学生对教师也不熟悉,师生配合往往不够默契,特别是当教师用习惯性肢体语言等信息指挥学生练习或调动队形时,学生就有可能不能理解,造成信息传导受阻。如教师用排球交换场地的手势指挥学生拿球后迅速在教师面前整队或者用一个眼神示意等,因为不是自己一直执教的学生,学生无法快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在学练过程中对教师的指令有时也很难执行到位,如果再加上教师经验不足,很可能出现暂时的冷场,教师也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施教者虽然煞费苦心,然而精心准备的菜谱却无法烹调出精美的菜肴,“这算什么优秀课?”了解施教老师的会为此感到遗憾和惋惜,不了解的会质疑施教者的水平。
3.教学程序自动化
有些参赛或参与展示上课的教师由于担心自己不熟悉教学环境,不熟悉学生情况,担心学生吃不透自己的意图,提前一周甚至两周就到承办学校熟悉学生并进行反复的试上,上课时教师指令还没结束,学生就已经按程序进入下一练习,不谈课堂的生成,偶发事件也更不会出现,学生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了,听课教师看不出哪些是通过教师的教而让学生掌握和提高的,让远道而来学习的教师无法体验到课的精彩,“这课谁不会上?”
4.借班上课有隐患
借班公开教学,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比较新颖(特别是自带内容的课),很多器材也是经过长途跋涉由授课教师带来的,器材充足不说,有些器材甚至是承办学校学生见所未见的,加之大型公开教学听课者比较多,这时学生相对比较“听话”,从表面上看表现也比较“活跃”,而回归正常以后又如何呢?如果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原任课教师没有借班执教教师新颖,教学时又缺少那种风趣和幽默,学生是不是可能因为铭记怀念这一节体育课,而深感现在的体育课无趣,进而讨厌今后的体育课呢?借班上课的目的一方面是培育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教学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而经过反复排练的课,是否有违了培育体育教师教学道德、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目的呢?是否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老师上课也作假的印记呢?
5.教学过程团队化
很多大型体育公开教学课几乎都是以团队合作形式参与的,一节课的设计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这不奇怪,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奇怪的是施教者在执教过程中也呈现团队化,比如上课前甚至教学过程中的场地器材布置、上课结束后的器材收还,以及教学过程中所用音乐的播放都是由团队去操作的,施教者只管按教案流程去表演,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呈现还是可以的,听课者听完之后最多说这课设计不错,但我们体育组师资不足,上课带助手更不可能了。
6.缺少普惠性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前后举办了七届,真正能到现场观摩的一个大市能有几人?而去的这些教师真正又学到什么?学习回来以后是否在理论和实践上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推广呢?笔者参加过三届,不以己度人,对笔者来说是有一定收获的,但收获不是很大,更未能有机会去传播和推广,使活动缺少了普惠性。
二、建议
借班上课确实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否认,但笔者认为要借得真实,更要普惠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为此笔者建议:
1.提高透明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差异,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并需要借助一定的场地器材,且受当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环境、体育传统及学校特色等影响,因此组织方应禁止前来执教的教师提前来熟悉场地器材和学生。而是对承办学校提出要求,把校情和学情较详细地提供给每位前来执教的教师,如承办学校必须提供场地图(包括大小、规格、数量。如标准篮球场五片,另有2.95m高的投篮架十副等),器材目录(篮球、排球、足球等多少),学年、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可供上课班级学生数、男女比例,目前学过哪些内容,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有无体质特异学生等,增加透明度。
2.保证公平性
组织大型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笔者认为并不是为了展示教学水平,而是为了研究问题,即便要展示,也应是大家学得来的、易操作的。如果是教学比赛,教学内容应根据承办学校体育教学进度计划来确定类似上课内容库,由参赛教师抽签决定上课内容,然后进行备课、上课,最好是以同课异构形式进行,每位教师都上同一内容,这样更能看出教学功底和差异。所有施教者课前与学生见面沟通的时间要求相同,绝对杜绝借了解学校场地器材、了解学生之名提前来试教,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3.增强普惠性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研活动也应面向广大一线教师。也只有具有普惠性的教研,才能达到教研的真正目的,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现场不需那么多听课者,除评委外可邀请一些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可仿照江苏教育新时空中的名师课堂,在相关平台开辟现场直播,让专家、听课教师一起参与互动,对在执教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辅助练习或练习手段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看课者可及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好的大家学习借鉴,不到位的不够好的,大家共同研讨,寻找解决的办法,专家再适时进行指导,授之以锦囊妙计,给大家以切实的指导,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也更接地气。对由于上课或其他原因没能看到直播的教师可通过回放观看再学习,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想学习的教师学到自己所需要的。如果当地教育教研部门再进行一些规定,如必须完成一篇或两篇听课学习体会或反思,那么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一些理论(比如课标、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建议安排在暑期进行,因为就目前来说,很多学校缺少体育师资,如果再经常派教师出去学习培训,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吕建峰.浅谈体育教学比赛中的借班上课[J].体育教学,2007(6).
[3]马杨旭.科学设计、规范教学 提高借班上课实效[J].体育教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