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的 价值与模式研究

2018-09-30祝芳

体育教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评课模式教学内容

摘 要:研究指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首先对“教什么”进行观察与判断,包括“有没有教、教得对不对、教得合适不合适、教得集中不集中”,并依照上述四个层级对一节课作出好或不好的判断。设计观课记录表,观察“先教什么再教什么”,从“教师语言、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四个维度进行记录。设计评课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组织”“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三个层级展开评课。其中,“教学内容”包括“明确、正确、合适、集中”四个指标,“教学方法与组织”包括“合适、经济、有效”三个指标,形成“四三四三”的观评课模式。

关键词:教学内容;观课;评课;价值;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8-0012-03

一、研究背景

1.概念界定与问题索引

在课程论的基础上谈论教学是本研究的基本立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课程基本概念混淆使用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界长期以来“熟视无睹”或是“悬而不决”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弊端是对“何为教教材、何为用教材教”等教学取向问题避而不谈,体育教学钻在“技术”的圈套里难以自拔。2015年3月研制出版的《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1],依据2011年版国家课程标准以及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而研制),厘清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课程基本概念,指出三个内容是不同的层级指向,教学内容是指在单元与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动机、情感、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计划,打破了传统单元计划以“技术”为单一维度的局限。自此,“技术(动作)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运用的方法”便成为浙江省大力推进的单元与课堂教学内容。当然,《省纲要》自上而下提出的顶层构想,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学理支撑。从观评课的实践层面,自下而上探析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操作性,即为本研究的目的之一,以形成上下呼应的研究态势,拓宽观评课的研究视野。

2.传统观评课模式的不足

以往观评课理论指引与实践范式,大都从“怎么教、怎么学”的组织与方法层面展开讨论,一线教师也更热衷于从他处模仿“怎么教”的经验。但是,“方法、风格”极具个性化特征,“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2]可能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方法”等经验的追崇,从而导致看似“好课”很多,然而课堂教学质量却未有明显改观。“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3]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展开观评课,就是进一步探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性,在明确内容的基础上探寻方法的合理有效,以求观评课经验的最优化。

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评课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是将各种运动动作视为教材内容,并通过教材内容使学生学会“动作(技术)的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动作(技术)的运用方法”,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现“用教材教”,体现“以人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三维度理念编制的单元教学思路已经有别于传统的单元构建(具体案例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的课例研讨与思考》)[4]。

单元编制还只是预设,如何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尚需大量的课例进行探究,诸多问题也需深入讨论。比如:“方法”的内涵究竟指什么?“体能”与“发展体能的方法”有何差异?“方法”该如何教?不同维度下的课堂教学目标、重难点该如何区分与制定等。应该说,上述问题仍属于“内容解读”的范畴,一旦内容理解上出现偏差,怎么教很可能指向不明。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审视上述问题的落实情况,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实践研究。同时,也可促使教师进一步审视内容体系的科学性、逻辑性,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

2.促使“一节好课”判断标准的反思与再构

开展观评课的前提是基于“怎样才是一节好课”的基本价值取向。对好课的判断标准众说纷纭。比如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对中小学优秀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共十二条近九百多字,内容全面翔实,有导向意义却不易被一线教师记忆。比如《省纲要》提出“一堂体育课的七条基本要求”[5]: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精讲需多练、复习成环形、放松内容化、安全组织佳。这对明确课堂常规、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有积极的引领意义。根据上述标准,不少“公开课”确实组织得严谨、规范、有序,有密度有强度,有汗水有笑声,形式上看确实是“好课”,但很可能只是一节“训练课”或“活动课”,学生没有从教师那里获得认知、方法或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清晰有益的信息。体育学科一度被认为是活动类课程,难登知识类课程的殿堂,既与业内对课程性质的理解与落实有关,也与业外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诸多生态表现(如体育课活动活动,出出汗就好)秉承默认态度有关。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课评课,考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究竟有没有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有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结构”应该成为好课的判断标准之一,促使课堂真正焕发出“教与学”的味道。

3.促使教师获得最有意义的观评课经验

一线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或常态教学时,常常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很多文本设计上出现目标不清、重难点含糊、目标与重难点的不匹配、重難点与练习设计不吻合等均能反映出执教者对真正要“教什么”含糊不清),就把很多精力集中在怎么导入、怎么设计新颖的游戏等“组织与方法”的问题上。方法具有极强的附属性与针对性,一旦离开了对合理教学内容的把握,方法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基于“教什么”的准确、合适、集中,追求“怎么教”的有趣有效,才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逻辑。而且,一旦教师养成了“把握教学内容”的习惯,就容易将一节课的视点扩大到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等,将原本散点、断点、片段、碎片式的内容朝着逻辑、体系化发展。一旦教师拥有了这样的专业认知,那才是最值得推广的观评课经验。正如有学者指出“研讨一堂课,显然不是为一堂课、一种主张、一种方案乃至一位名师树碑立传。研析过去的课,是为了未来的课;研析一位老师的一堂课,目的是为了千千万万老师的千千万万堂课”。[6]

三、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评课的操作模式

1.对“教什么”问题的若干判断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评课,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教什么”应有如下几种判断:一是有没有教?二是教得对不对?三是教得合适不合适?四是教得集中不集中?

(1)“有没有教”

“有没有教”的另一面就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一节体育课里,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跑完3个400米,而没有传递诸如间歇跑、心率、心肺耐力等知识,没有引导学生比照自我的身体感受从而体验氧债、极点等生理反应,学会控制节奏、监控心率等方法,那么,这样的课堂,最多只能算是一节机械的“体能训练课”,而非“学习发展体能的方法课”。而类似的“体质训练课、中考项目训练课”在校园里比比皆是。“求知”是人的最大本能,根据人之需求“提升知识味、传递最有价值的知识”或许是解救当前体育课程最重要的命题。只重视“汗水、笑声”,强调“密度、强度”,课程的内涵便很难体现。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评课的首要问题是观察“有没有教”,如若没有教的行为(包括放羊课),便可认定这是一节不合格的课堂。

针对三维度的单元教学,容易出现“没有教”的方面主要在于:体能维度的课例只是在“练习”,缺乏“练习方法”的传授。而一旦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展开观评课,就必然要对“何谓练习方法”做内容的解读与释义,之后才是“如何教方法”的进一步追问。

(2)“教得对不对”

“教得对不对”指向的是学科逻辑。“教得正确”是“教者”的基本专业素养。比如,简单的弓步压腿,许多教师不强调压腿的方向、不强调“前脚膝盖与脚尖的位置关系”等,于是,许多学生做弓步压腿时是“向前挤压”,久之,伤的就是膝关节。运动技术是根据人体特征与运动特征所发明的最安全、经济、有效的动作方法,因人体结构的复杂性,技术种类的纷繁性,“教对”并非易事,而一旦教得不对,很可能损害的就是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实在是十分紧迫与必要的。当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错了”,即便教师个人能力出众,教学方法多样,也必然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3)“教得合适不合适”

“教得合适不合适”指向的是学习对象的发展水平。“教得合适”反映了“教者”的育人素养,即“心中有人”。比如,水平一的学生进行跳跃类练习,教的重点应聚焦在“平衡、协调、动作速度”方面,以形成“多样的跳跃活动经验”,而非纠结于动作的技术环节。一旦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身体功能与机能的完善和思维水平的提升,“跨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等专门的跳跃技术以及“发展下肢力量的练习方法”“发展全身力量的锻炼方法”等“知识与方法”便可成为学习内容。把“教得合适不合适”纳入观评课的视点,就是促使教师思考适合某阶段学生学习的“最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内容。

(4)“教得集中不集中”

“教得集中不集中”指向的是一节课的“效率”。与“集中”相关的问题是“明确”,即教学内容的清晰。很多教师设计“优质课”“公开课”时,往往表现得“点子多、手段多”,求新求异,但结果是“几乎把一个单元的内容都教完了”。进一步追问“这节课想教什么?下节课计划教什么?”等问题时,老师们往往语塞。“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是基于“能力发展”的整体观,单元内不同的课次有各自不同的指向,各个课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单元之间亦有横向上的关联與区别。理想的课堂应是从“目标—重难点—练习设计—评价”,从“导入—过程—结束”均围绕主题展开教学。而且,“集中”便容易“深入”,否则很可能面面俱到,但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当前的不少体育课,模式化地进行准备与放松,机械地进行主副教材的搭配,不讲究上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的衔接、过渡、补充、递进等。提倡“明确”“集中”,就是促使教师厘清“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建立全局的单元意识、课堂意识。

综上所述,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可从四个层级进行连续性的考察与判断,见图1。

2.从教学内容角度进行观评课的操作模式

根据上述“教什么”问题的判断,设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评课时的观察视点与评课要点,见表1。

上述观评课观察记录表可概括为“四三四三模式”,即观课重点观察“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具体分为“教师语言、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四个方面。评课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组织”“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相互联系,依次递进。其中,前两个层级又分别包含“明确、正确、合适、集中”四个指标与“合适、经济、有效”三个指标。每个指标均有具体的描述,以便于观评课者参考使用。

四、结语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的重塑与“内容”的革新。从“方法与组织”的角度进行观评课的传统研究范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到了反思与转型的时刻。

研究“先怎么教再怎么教”的传统观评课模式在于观察者往往割裂地看课堂每个环节的优劣性,并常常囿于细节起争议,争议的源头在于观评课者往往从“我”的立场提出主观的判断,未能尊重授课者的本意、个性、风格等。如果将观评课的视角调整为“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将会促使教师思考内容的准确、连贯、递进、集中等,以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与方法类经验”,而非散点、零碎的、片段的“活动类经验”。观评课的焦点从“我”的立场转变为“学生学的立场”。“教学评议的对象不应放在‘应当怎样教上,而应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有哪些薄弱环节上。”[7]可以想见,这种立场的转变,将使研讨的话语变得更为客观、理性、冷静,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落到实处。[8]而且,一旦内容明确后再去讨论方法的优劣性,将“方法与内容”紧密地进行捆绑思考,所提炼出的“方法”才可能被观课者深度认知与模仿。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活动,是对原有观评课模式的补充与拓展,但其理论学说与实践范式均还在探索的路上,有待于更多的研究与实践去证明其正确性。

参考文献:

[1][5]余立峰,祝芳等编著.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省教育出版社,2015.

[2][6][8]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8.

[3][苏]巴班斯基主编.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4]祝芳.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开展观评课的课例研讨与思考[J].体育教学,2017(10).

[7]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4.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324000)

猜你喜欢

评课模式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