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下乡 乡村文化进城
2018-09-30柳鹏高辉
柳鹏 高辉
摘要: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乡村全面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山东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与群众期盼、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本文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总结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对推动山东乡村文化振兴、加快现代化强省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4.008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为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指明了方向,必将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建设活力,为亿万农民群众带来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和殷切希望,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文化资源转化、繁荣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新局面。
1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增强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延续发展乡村文化脉络,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1 加快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物质再发达的乡村也只是一具空壳;只有以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引领助推乡村发展,才能奏响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当前,与城市化建设相比,乡村文化发展滞后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全省总人口过亿,农村人口达5559万,占总人口的50%以上,乡村文化建设事关五千多万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初步调查显示,我省43%的农村居民年文化消费在100元以下,文化消费水平层次普遍偏低;还有24.9%的农村居民对乡村文化建设不满意,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也只占7%,基础设施吸引力不强;有专业组织引导的乡村文化传承项目的仅占14%,乡土特色文化流失严重;财政保障差距较大,市与市之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相差达40元。从这些情况来看,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乡村“文化小康”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只有大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繁荣发展,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1.2 加快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实需要
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的是时代发展变化和供给水平的提高。从总体上看,农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20年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就文化而言,农民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式的简单文化生活,开始追求高层次、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近年来,随着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我省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很大改善,但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更加多层次多方面,特别是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和迫切。把乡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3 加快乡村文化振兴,是农村巩固基层阵地的重要举措
乡村文化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融合发展的智慧结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支撑基层阵地延续发展的“定海神针”。目前,农村基层阵地薄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乡村家族势力、村痞村霸横行,涉黑涉赌严重;封建迷信屡禁不止,邪教组织非法活动略有抬头;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差,扶贫扶智扶志任务艰巨;生态污染严重,农村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等等。从深层次审视这些问题,主要是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缺失,导致了庸俗落后思想观念滋生蔓延,影响和制约了乡村发展。党中央从全局的高度,对乡村文化振兴做出部署,提出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就是要通过弘扬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现代文化,进一步巩固壮大农村文化思想舆论阵地,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三农”工作队伍,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 深入挖掘、释放潜力,进一步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山东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就乡村文化振兴强调“山东要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山东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旺盛的乡村文化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如何将乡村文化振兴的各项举措有序落实到位,在繁荣乡村文化中走在前列,关键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优势。
2.1 文化内涵积淀丰厚
山东自古以来文脉兴盛,先贤圣哲辈出,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墨子、庄子、孙子、管子、荀子等人提出的思想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英勇事迹,诞生了山东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革命精神,体现了山东人民长期以来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山东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感强、贴近生活的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全国和国际重大奖项,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霓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融合成为特色鲜明的齐鲁文化,培育、塑造了齐鲁大地和一方人民。深沉厚重的齐鲁文化,是长期积淀迸发的人文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精髓和典范,也是我们建设农村思想道德高地的文化根基。传承弘扬优秀齐鲁文化,有利于增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文化归属,对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具有较强的思想引领作用。
2.2 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文化对乡村发展的精神引领和支撑作用,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把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覆盖率达94.8%,文化健身广场、农家书屋、阅报栏等设施普遍建立,基本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省每年举办各类村级培训班3万多个、开展文艺演出5万多场、送戏下乡演出1.3万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3万余场、为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900多万册,受益群众达3000多万人次,丰富活跃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组织实施了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儿童阅读工程、一村一年一场戏、“乡村记忆”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实事,特别是紧扣脱贫攻坚任务,推动建设了42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中心,为7200个贫困村补充更新出版物和数字化升级改造,大大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载体平台和有利条件。
2.3 现实探索富有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活动。如,济宁市大力推进儒家文化“六进工程”,组织评选“优秀乡村儒学讲堂”“优秀民间儒学社团”“优秀乡村儒学讲师”,起到了较好的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作用。临沂市围绕弘扬沂蒙精神,启动实施“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百村行”活动,组建市、县两级“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创排一批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受到好评。淄博深入挖掘齐文化内涵,探索开展了“淄川文化云”、高青县“小微文化”、沂源县“乡村文化理事会”,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潍坊高密市全力推进总分馆制,实现农家书屋与市镇两级图书馆联网并轨,广泛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农民读书用书活动,打造了乡村阅读的文化生态圈。烟台市积极传承弘扬胶东特色文化,大力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胶东文化特色村庄,打造以传统民俗为核心的农村文化旅游线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通过对优秀乡土文化的挖掘阐发,乡村文化建设在齐鲁大地焕发了勃勃生机。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文明行动中等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不仅传承发扬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积累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3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步伐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共同开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3.1 积极赋予乡村文化时代内涵,推动乡村文化“进城”
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乡村文化不仅是“根”和“源”,也是其中的“宝”。要立足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支持深入开展“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农村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色。大力推动乡村文艺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景演出、动漫电影、民俗表演、原创小品、互动演出等形式,原汁原味展示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农耕、孝廉、诚信、休闲、养生、生态等文化要素,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通过到城市社区举办主题晚会、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方式,鼓励农村群众以传统文化、当地风俗、美丽乡村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传播主流价值、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3.2 推动优秀现代文化“下乡”,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生机活力
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动优秀现代文化“下乡”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让更多优秀现代文化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升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村记忆”、送戏下乡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服务效能,努力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充分发挥“三下乡支队”“文艺轻骑兵”“文艺小分队”“文艺志愿者”的作用,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群众送去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文艺作品,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引导文明家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村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换发新气息新气象。
3.3 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汇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力量
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业态新途径,不断繁荣壮大乡村文化市场。一方面,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积极保护、挖掘和阐发乡村特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以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消费业态,增加乡村文化体验感,让乡村文化在共兴共享的乡村旅游中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结合时代需要,把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传统的绘画、剪纸、泥塑、编制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等民间艺术表演,进一步扬弃和创新,推动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休闲农场、主题民宿、古村落等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乡土人文与生态文明永续发展。大力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充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坚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衔接,探索创新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活动载体,努力建立一支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群众满意的乡村文化服务工作队伍。
文化興,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山东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和文化高地,在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面前,应有更高的自觉和担当。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塑造新时代乡村精神、时代价值和文明风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坚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新辉,刘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及多维思考-以山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2):203-206.
[2] 王金瀛.我国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
[3] 刘奇.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J].中国文化与观察, 2018(2):3-4.
[4] 着力提升文化振兴软实力-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关于乡村振兴的讲话精神[N].农民日报,2018-03-12.
[5] 陈扬.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J].社会与文化,2017(6):77-80.
[6] 王庭美.乡村振兴要重建乡村文化自信[N].安徽日报, 2017-12-12(5).
[7] 刘彦武.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N].学习时报,2018-01-18(4).
[8] 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15.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LIU Peng,GAO Hui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Publication,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of 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001,China)
Abstract: Rur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Shandong, but there is still a gap compared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ma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actual problems and summariz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sour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Shandong's rural culture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nd strong province.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public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