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
2018-09-29梁文宏
梁文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从改革开放至今获得到巨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强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但可以让基层群众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促进群众的向心力、团结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相关特点,围绕新时期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一、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含义与发展必要性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机构做出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积极的、健康的文化活动的政策或措施。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全体性、基础性和全面性三个基本特点,基层群众文化的有力建设可以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优质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可以给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带来三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素质、思考能力以及道德修养。最后,贯彻终生学习的观念。
二、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特点
1.不平衡性。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广大人民群众在逐渐重视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文化知识观念的树立和发展。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不但会使得人民群众沉迷物质享受、失去基本文化思考能力,还会让整个社会风气变糟,不利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持续发展。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城乡文化程度发展上,现阶段城市发展中占有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教育资源往往比农村占有的多,这将使得城乡文化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
2.片面性。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之一,人口占比中最大的就是农村劳动人民,再加上目前城市化的进程并没有完全普及至各个农村。这就导致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建设。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渗透使得人民群众的文化流于表面,对许多问题抱有片面的看法,无法深入思考。因此,在大部分社会问题上,人民群众依然会选择随波逐流,缺乏对其多层次的考虑,还会导致人民群众易被煽动和欺骗,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缺乏创新性。我国人民群众是勤劳的、有耐力的,其在社会建设上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但在其兢兢业业工作的基础上,并未有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大多数人民群众认为,自己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已足够,缺乏一定的终生学习和创新精神。创新是文化建设发展的源泉是文化发展的支柱,人民群众缺乏创新精神在短期内对社会建设没有大影响,但不利于社会文化的长期发展。
三、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文化活动建设。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每天都会接触并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文化活动大到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为形式小到包括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阅读的每一个字。因此,加强文化活动的建设可以同基层群众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丝丝入扣。政府在加强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需要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例如在村委会举办文化交流会、在重大节日期间举办戏曲进村活动、组织群众观看积极健康的电影,还可以迎合群众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的群众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儿童上少年宫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艺、有秩序的组织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活动等。
2.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是发展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建设、学校建设以及社区建设。加强社会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少年宫等文化基地。加强学校设施建设则主要是指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提高社区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书画室以及文化交流中心等有利于推进基础文化建立的组织。
3.鼓励文化创新建设。创新作为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其在推进基础文化建设上也扮演着推动角色。为了鼓励文化创新,政府可以在民间定期举办文化创新比赛,调动人民群众的兴趣和积极性,推进创新进程。此外,广电部门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段播放有关文化创新的节目,大力宣传文化创新观念,唤醒人民群众创新的欲望。政府也应该完善好相關专利的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群众的知识产权,对能够提出创新方案的人民群众给予奖励,激励人民群众不断地创新,进而推动基层文化的不断进步。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素质和精神支柱,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共同为其出一份绵薄之力,使国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