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现舞台
2018-09-29张艺凡
张艺凡
摘要:发表于1936年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57年著名导演梅阡将其改编成话剧,并执导演出。改编后的话剧《骆驼祥子》无论是在演员演出、情节设置以及舞台场景布置等都是话剧版《骆驼祥子》的亮点。
关键词:现实主义;符号学;骆驼祥子;改编
一、摹象戏剧写实主义《骆驼祥子》
1980年话剧版《骆驼祥子》是根据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改编,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演员表演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反对自己的演员像旧型剧场的演员那样,一登上舞台,必然要表演一点东西;而要求演员在透明的“第四堵墙”里,生活于“规定情境”之中,通过深入的体验,找到角色的贯串动作,认真的进行角色的创造。话剧《骆驼祥子》中每一位人物都是鲜活真实,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同一个大环境中,人物性格各自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位人物都可以说是一副活鲜鲜的图画。虽都被生活所逼迫,同面临着生存,面临着压迫,但每一位人物身上都散发着闪光点。有虚伪、自私、时刻标榜自己是上层社会的小资本家刘四爷、天真直爽又带有一丝庸俗小市民思想的虎妞以及与刘四爷相对的社会最底层拉车的车夫们:祥子、小顺子、大个子等。将当时处于底层社会人的生存生活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集中表现了《骆驼祥子》现实主义的一面。
二、从戏剧演出符号学看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提到“符号”这一个词,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它理解为诸如数字或交通标志这一类东西。所谓符号学就是一门研究符号,或者说,研究记号和记号使用行为的科学。在舞台上现实存在的是演员,是角色的创造者,而剧中人物或角色并不是现实的存在。所以演员艺术‘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剧中与剧外,真假一个人”从戏剧演出符号学不仅仅包含演出者,也包括舞台上用于交流的语言、以及人物的语言的语调、人物服装、动作以及舞台的布景灯光,都可作为戏剧演出符号学研究对象去研究,探讨戏剧舞台演出上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虎妞、祥子、刘四爷,他们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角色关系的发展、联系离不开剧中人物的语言、语调、舞臺等各个符号之间的联系。虎妞、刘四爷、祥子的人物关系可以用正三角形来形容,三人的关系构架着整个剧情发展,让整个话剧更加立体、多面,将社会下层市民的生活生动的呈现在舞台上。剧中刘四爷与虎妞是父女关系,刘四爷与祥子雇主关系,而虎妞与祥子又为恋人关系,在这样一种人物关系链,自然而然的存在着一些的戏剧性的情节在其中。
1980年版话剧《骆驼祥子》虎妞让人印象深刻,虎妞是贯穿在话剧《骆驼祥子》的中心人物,也是整个剧情发展的线索链,如果说小说《骆驼祥子》塑造的祥子形象深刻丰富,那么在话剧版《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则是集中突出的。在三角人物关系链中,虎妞与父亲刘四爷的矛盾不仅仅是虎妞对父亲刘四爷的不满产生,同时也是伴随着四爷对祥子的厌烦而产生的,而祥子又是虎妞所中意之人。所以,人物之间的矛盾发展推动着戏剧的产生。让话剧看起来更有戏。
三、实现小说到戏剧《骆驼祥子》的成功跨越
1980年版话剧《骆驼祥子》由梅阡先生改编及导演,演出大获成功,祥子、虎妞以及刘四爷等人物角色深受观众的喜爱,获得了社会一致认可。改编原著《骆驼祥子》是十分艰巨的,而梅阡导演恰恰在这一点上取得了成功,话剧《骆驼祥子》不仅将原著中现实主义精神扮演在舞台上,同时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呈现在戏剧舞台形象更加饱满。
1.人物展览式的呈现在舞台上,各个活灵活现。原著《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憨厚、真诚的性格让读者印象深刻,老舍通过对祥子、小福子等人的悲惨命运,揭示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并吐露作者对这种旧制度的愤怒和抗议,因而全篇渗透着一种浓重的窒息和压抑感,看不到光明的前景。改编后的话剧,强调了被压抑人们的反抗精神。虎妞的人物特色在话剧中非常出彩,如果说小说中祥子的形象集中突出,那么话剧中的虎妞则是其一抹光亮,点亮了原著的悲惨压抑的基调,话剧中的虎妞时刻朝气蓬勃,是反抗刘四爷的主要力量,对刘四爷的不满、反抗从不隐忍,向来是直来直往。
2.文学性与舞台性的有机结合,让作品更加生动自然。文学性的作品相对于舞台作品来说,更加讲究叙事性。对于人物的描写,可以细致到内心活动的描写或者是具体表情的描写,而舞台戏剧作品则更加强调其矛盾冲突性,情调作品的好看、耐看。梅阡导演成功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做到有机统一,使改编后的舞台作品依旧焕发着炫目光彩。梅阡先生对祥子的主导思想概括为“个人奋斗”,具体为“要买上自己的车”这一贯穿动作,去组织陪衬人物、戏剧场面等。将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变成舞台上去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找到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特色以及人物的动作线索发展。话剧《骆驼祥子》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掌握,促使了原著改编的成功与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