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路径探索
2018-09-29崔素文
崔素文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礼仪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今和未来中国人才的文化素质和礼仪修养水平。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拥有相匹配的高文明、高修养。目前,大学生礼仪现状不容乐观,整体来看其综合素养亟待提高,将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载体,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礼仪的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礼仪教育 综合素养 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同时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公民的个体,大学生的礼仪行为是其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接受的高等知识水平不相符的状况,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礼仪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找出大学生礼仪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出现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大学生虽然接受着高等教育,却连基础的礼仪修养都不具备,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人际交往困难也成为很多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扰,具体表现为:个人仪容仪表不美观、行为举止粗俗;对老师视而不见甚至当众出言顶撞、课堂上迟到早退、交头接耳、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宿舍卫生状况糟糕,水电任意浪费,熄灯后不顾及他人仍高声喧哗、对后勤工作人员出言不逊等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这既不符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有悖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初衷。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共同推动了一个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态势,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消极价值观念开始蔓延,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诚信缺失、待人冷漠、过分追求自由、个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任等,这些观念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地引导和规范,很容易造成其价值观念的扭曲、礼仪行为选择的混乱。
2.家庭礼仪教育缺位,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但近年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支配下,普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多,认为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以后挣大钱才是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其他方面尤其是礼仪教育意识不强。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条件限制,家庭礼仪环境基本缺失,导致很多农村的青少年进入大学后,因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礼仪常识而产生自卑、不愿与人交际等问题。一些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等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与正常家庭相比,在个性方面则更具有较多消极特征,如性格封闭、情绪不稳定、对人冷漠、不善交际等……在缺乏礼仪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礼仪失范现象。
3.高校礼仪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开设礼仪课程的高校只是极少数,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的礼仪课程还难以满足大学生需求,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有待规范。一方面,礼仪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礼仪课程教材,甚至没有教材,多数是按照教师自身的偏好来挑选教学内容,或借鉴、拼凑网络上的礼仪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内容经不起推敲,缺乏严谨的理论和学术依据。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导致本身实操性很强的礼仪教学沦为纯粹的知识型教学,难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强调: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引领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道德规范,并把明礼教育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因而,研究礼仪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礼仪规范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有利于规范日常行为,塑造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从容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2.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孟德斯鸠曾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枢纽,大学生只有通过得体的礼仪才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并进一步赢得别人的尊重、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都格外重要。
3.礼仪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大学生在面试现场和职场中的礼仪表现,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并成为考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证明,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那些仪表端庄、谈吐得体、举止大方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礼仪修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备软实力。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路径
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综合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礼仪教育应更贴近时代,更具有现实性、前沿性和针对性,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1.完善高校学生礼仪教育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的礼仪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性保证。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低年级的学生可安排礼仪基本行为规范教育;较高年级的学生安排礼仪相关文化背景、理论渊源、价值观念的学习;对毕业生则进行针对性的求职礼仪教育。同时,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别开展专业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学校于2014年9月先是开设了《大学生礼仪》选修课,后又增加了《职业规划之大学生求职面试礼仪》必修课。四年来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礼仪教育。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学校也将礼仪教育贯穿其中。比如,赴国外学习交流的大学生临行前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礼仪教育、校内大小型活动的学生志愿者须经过礼仪培训才可上岗、大型庆典仪式前进行全校性的礼仪教育等。礼仪课程的开设和礼仪活动的开展深受大学生特别是有求职需求的毕业生的欢迎,通过礼仪教育,北京舞蹈学院的大学生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思想都有显著变化,人文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其次,规范大学生礼仪教材,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创礼仪教材,规范礼仪教学内容,提升礼仪教学质量。
再次,教学内容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既让大学生学习到必备的现代礼仪规范,又能在教学中起到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传统礼仪中的“敬人”“礼尚往来”等原则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仍然普遍适用,高校礼仪教育不应全盘西化,不顾及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人文土壤的差异,只教授大学生西方礼仪,而漠视或丢弃我国传统礼仪精髓。
最后,遵循礼仪学科教学规律,注重实践教学。“行胜于言”,礼仪学科的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实操性。实际教学中,礼仪文化的学习应与礼仪行为训练相结合,遵循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仪表仪态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等相关内容进行实景模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掌握礼仪标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认识、加深感受,从而规范自身行为。
2.完善高校学生礼仪行为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明确的大学生礼仪规范。没有具体规定,大学生就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明确大学生礼仪规范制度,才能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章可循,保障礼仪教育取得实效。
其次,将大学生日常礼仪行为表现纳入操守评比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礼仪表现进行打分,并将其作为个人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这样既能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监督,也能对其提升自身礼仪修养起到激励作用。
最后,采取相关监督管理措施,如成立校园文明督察队等形式,加强对大學生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劝导,使管理制度能够真正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促使大学生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3.开展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礼仪实践活动
礼仪活动归根到底是一项实践性活动,礼仪的成效也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广泛参加各种情景化、体验式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和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的有效手段,比如,开展“文明礼仪进社区”主题活动,支持鼓励礼仪志愿者走进校园周边社区进行礼仪宣传、劝导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网络,对礼仪模范人物进行宣传和表彰,激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礼仪的热情;加大对高校礼仪实践活动的资金支持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和修养。
4.大学生礼仪教育应与教师礼仪道德建设同步并行
教育者自我要求应该更高,受教育者受教师道德的示范影响和教育。因此,教师在礼仪修养方面应是先行者、示范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学生的模仿性、“向师性”很强,老师的仪表、言行成了学生模仿的直接素材,其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以生动的礼仪示范教育,这也是隐形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5.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校园文化是涵养大学生气质和修养的潜在、长久的教化方式,对大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多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各院系坚持在新生教育中推行“拜师礼”,在每门专业课结业时举行“谢师礼”,一拜一谢两个首尾呼应的庄严仪式,把师生之情谊进一步升华、凝练。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独具校园特色的礼仪仪式的熏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借助广播、报纸、宣传栏、网络等信息资源有效发挥校园传播平台的礼仪传播功能,比如利用校内广播、电视播放一些礼仪专家的礼仪专题讲座、在校园报纸开辟专栏刊载名人修身处世的轶事或典型礼仪案例等。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整、高效的教育平台,而最终实现高校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礼仪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礼仪养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共同长期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 著.杨汉麟 译.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冉燕.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 (03) :163.
[3]杜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02).
[4]胡绵娓.大学生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7,(23).
[5]李范成.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研究[J].经济师,2018,(01) :215.
[6]王楠.试论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