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98例临床研究
2018-09-29刘圆月任炜炜王娜
刘圆月 任炜炜 王娜
【摘 要】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使用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博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为77.55%(P<0.05);两组LVEDD和BNP水平显著升高,SV、LVEF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可靠效果,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收缩末期内径改善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芪苈强心胶囊;比索洛尔;慢性心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降低,自身抵抗力下降,患者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病情嚴重者会出现晕厥、心律失常甚至猝死[1]。本文旨在分析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所有病例经心脏超声检测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平均(67.87±7.64)岁;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平均(66.38±7.9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比索洛尔治疗,起始剂量为每天2.5mg,按照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1-2周递增1次用量,最高不超过10m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进行联合治疗,每次1.2g,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2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率/百分比表示。以P<0.05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为77.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SV、LVEF和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DD、SV、LVEF和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DD和BNP水平显著升高,SV、LVEF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射血分数进行性下降,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引起死亡最主要的原因[3]。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一般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但临床副作用较多,且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比单纯应用比索洛尔具有更好的疗效。观察组LVEDD、SV、LVEF和BNP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比索洛尔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究其原因,可能为芪苈强心胶囊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外周血管,两者联合使用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阻断心脏继续损害,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综上所述,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刘宁,刘昊,王志军,等.芪苈强心胶囊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脑钠肽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85-18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魏伟,肖学军.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43(22):2921.
汪菁峰,周京敏,葛均波.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