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
2018-09-29姚长林
姚长林
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中的生态保护发展区,具体包括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武隆共6个区县,面积1.98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6%。该区域以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为主体,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扶贫开发示范区。为此,必须针对渝东南地区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确立,并对其发展过程提出建设性建议。2014年是渝东南地区成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重点区的转折年,因此对该年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提取和对比,最能够体现出该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便与给出最适合的发展性建议。
一、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1.地区经济总量。GDP是最能够直接体现出渝东南地区经济的关键性指标数据。自2013年重庆市提出了重大规划策略后,渝东南地区在成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后得到了国家和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年内该地区的GDP总值达到791.52亿元,但由于各县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内生产总值也有所差异,各个县人口、土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总量也存在一定差别。例如,黔江县在六县中的人均GDP最高达到40804元,而酉阳县的人均GDP只达到19531元,其中石柱县和武隆县的人均GDP达到3000元以上,而彭水县、秀山县只达到2000元以上。由此可见,东南地区的六个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发展极为不均衡,且该地区的GDP总值只达到重庆市的5.5%,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而虽然近几年来在逐渐发展旅游事业后有所提升,但其GDP总产值仍未达到标准,是导致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渝东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不高。渝东南地区属于连片山区,其周围包括较多山体,包括武夷山、大娄山等,且因其属于西部地区,该地区内多为少数民族居民,整体经济水平处于低下状态,地区政府因受到经济、地区特点以及地区封闭性等因素限制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较为闭塞,同时因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对当地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导致该地区与重庆市其他地区无法沟通,形成阻断之势,导致该区域更加封闭,对该地区社会水平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而2014年后,通过国家政府及重庆市的大力支持,针对该区域采取了一定扶贫政策,并在重庆市的重点规划下有了新改观,针对该地区进行大范围建设,对地区内六个县进行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其社会环境进行大幅度改善,同时也较大地提升了各县的交通和信息水平。在渝东南地区六个县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黔江县的平均建设数据相较于其他五个县来说处于高水平状态;其中彭水、秀山两县的广播覆盖率只达到90%左右,与其他县相较来说较低,且未达到全覆盖标准;酉阳县与其他五县相比医疗条件较高,而武隆县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1.58%,明显低于其他五县。
3.城镇化率。城镇化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種社会变迁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城镇化受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动,它的推进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4.77%,城市居民达到74916万人。重庆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水平,高达59.6%。纵观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尽管在工业化与旅游发展的驱动下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严重的差距。尤其是酉阳地区,城镇化率仅为29.7%,远低于渝东南地区的平均水平。
4.地区劳动力及文化水平。首先,该地区属于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且较为封闭,因此留在该地区的劳动力多为中年少数民族居民,且包含部分青壮年,其常驻人口为1375809人,但由于该地区的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且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该区内未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据总地区的6%以上,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据总地区劳动力人口的21%,劳动力处于低下水平;其次,该地区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教育部门支持力度不够,且受到经济等条件限制,该地区内的教育机构数量低于地区教育机构建设标准,而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居民人数较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只占据该地区的1%,且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在该地区支持家乡建设的人才的数量不足1%,导致该地区整体高学历劳动力人数普遍较低,对该地区在建设科技信息行业等方面造成较大滞后。
二、提升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1.加强旅游与扶贫协同发展力度,提升地区及居民经济水平。近年来渝东南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意识到发展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更适合该地区条件及特点后,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旅游项目产业体系中。渝东南地区虽为连片山区,但由于该地区地势具有一定特点,且绿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优美,其自然风光宜人且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工业化日益加重的当今社会中,这种古朴且民族色彩浓重的地区反而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为此,发展旅游业是提升渝东南地区经济的最佳方式。扶贫政策是渝东南地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通过遵循党和国家的指导政策,并在国家及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对该地区内六个县进行扶贫,确保将该地区人均经济总值提升至标准状态,保证居民能够具备基本生活经济水平,脱离贫困状态,达到全面提升我国综合人均经济值的目的。此外,该地区内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居民,其中多为苗族、土家族等,族内的老人多掌握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艺术品制作工艺等,但由于手工工艺品在我国市场中占据份额较小,为此久而久之年轻人不再学习这些手艺,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面临失传的困境。而在渝东南地区发展旅游项目时,可将非物质遗产手工艺品加入旅游品牌、特产礼物中,通过游客购买的形式将文化传播开来,不仅增加了旅游特色,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贫困人口的经济收益,加大农村居民脱贫效率。
2.结合科技调整产业结构,针对各县合理发展各大产业体系。渝东南地区包括六县,为此,必须根据每县特点合理控制产业发展程度,建立以科学技术为主的产业体系,并坚持以绿色生态保护为基础条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为基本理念,推动各县经济,有效提高该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及发展前景。黔江县综合经济及社会水平较高,为此可在该县中通过加大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并利用该县地理位置,将其设立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保留第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培育和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变工业立县的老思路。秀山县要利用渝怀铁路重庆段唯一中继站、“一脚踏三省”的交通和地理优势,以锰矿工业、电子工业等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石柱、酉阳、彭水、武隆,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宜与大中城市工业相协调,或与农业发展相协调,形成小而专、集中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3.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培养专业型人才,提升地区劳动力水平。第一,重庆市政府应加大对渝东南地区教育的支持,通过与上级领导沟通等方式加大教育机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具有渝东南地区特色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同时在教育活动中重点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该地区高等人才培养程度,并通过提升人才待遇、思想意识等鼓励人才留在家乡支持建设,加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对该地区内18岁以上的低文化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建立不同的教育及考核体系改变该地区低文化劳动力的现状,并重点进行特色教育培养,提高所有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旅游人员职业素质,通过提升人员的礼仪、用语等方面专业能力,提高对游客的服务水平,稳定有序的社会治安、和谐的人际环境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4.加大绿色工业产业开发力度,提升渝东南地区经济综合水平。以往在渝东南地区内开展工业时,由于工业污染程度对渝东南地区的污染较为严重,不仅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同时也导致当地政府投入了更多资金,反而使渝东南地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直到后来在该地区内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第三产业才改变了这一现状。而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以往的工业生产形势外,还能够在渝东南地区依托信息化形式,建立具有高科技化、绿色环保化的工业产业,例如生物制药、清洁能源等。而政府应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实施有效调控,通过产业结构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确保渝东南地区发展工业必须坚持绿色和特色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观念来推动特色资源有序开发和利用,并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不仅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扶持对象,同时也是影响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区域,为此,必须针对渝东南地区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加大产业体系调整力度、提高人才及劳动力整体水平、提升社会基本建设水平等方式对该地区进行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西部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