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管薪酬与企业内部控制
2018-09-29孙淑华
孙淑华
【摘 要】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什么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高管薪酬又有什么影响?本文研究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建立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分析内部控制对高管薪酬的作用机理,希望能有助于扩大内部控制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高管薪酬;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性
一、前言
由于存在的薪酬差别,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一直备受关注。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从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中筛选出的高管薪酬排行前十名的公司,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大特钢的高管薪酬以1145万的数字遥遥领先。
首先,根据已经公布的2012- 2015年年度报告来看,方大特钢的董事长钟崇武的薪酬一直在千万以上,甚至在净利润骤减81.55%至1.05亿元时,钟崇武仍有超过2000万的薪酬。
其次,从整体上看,虽然2012-2014年间,高管年薪及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都在增长,但是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仅为高管年薪增幅的1/4- 1/3左右,远低于高管薪酬的增长速度。
二、企业内控制度现状分析
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现状,根据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要求,下面整理了2010- 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证明及报告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0- 2015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出具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比例已从2010年的74.2%增加到2015年的93.8%,出具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比例也已经从2010年的29.7%增加到79.2%,在6年间上涨了266%。这表明,虽然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开端比较晚,但我们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追赶他国内控发展的脚步。然而,从表2中我们发现,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存在内控缺陷的比例从从2010年的3.6%增加到2015年的32.4%,增长了近十倍。这证明我国现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较大缺失和误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不能仅仅简单的将内部控制理解为会计控制或风险控制。此外,从表2中还可以看到,2010年2107家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20家披露了他们的内控缺陷,仅占比0.95%:次年,2341家上市公司中有150家选择披露内控缺陷,比重上升至6.41%;到2015年,有32.16%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内控缺陷,并采取改正措施。可以看出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的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由于同年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占比为32.4%,在内控缺陷频发的环境下,32.16%的内控信息披露比例相对较低,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008- 2012年间,因违法违规被监管机构处罚的上市公司情况如表3所示:2009年,有65家上市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占总数的3.69%;2010年,降低至有50家上市公司发生违法违规行为,仅占比2.37%;2012年,仍然有50家上市公司因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占总数的2.02%。总体上,从2009年开始,上市公司中因违法违规被监管机构处罚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3.69%下降至2011年的1.75%,虽然2012年有小幅度的反弹情况,但仅增加15.4%,反弹的幅度较小。
三、相关研究回顾
关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最初的文件基本上是描述性的,提供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类型的证据。例如Ashbaugh- Skaife等人(2006)研究发现,报告内控缺陷的公司有更复杂的业务,如业务部门的数量和国外的销售,更多地参与并购重组,持有更多的库存,并且相对于不披露内部控制弱点的公司来说,增长更快。此外,结果表明,在内部控制方面投入较少资源的公司,因亏损频率和财务困境而受到影响,更经常披露内部控制的问题。此外,在内控缺陷披露之前,审计师辞职的几率更高,这表明审计师对有内控缺陷公司的会计应用风险和可持续经营现状感到担忧。随后的研究考察了内部控制质量对股票价格和权益资本成本(如:Ashbaugh- Skaife等人,2009)以及审计成本等各种设置的影响。在对收益质量的研究中,Doyle等人(2007a)记录了302条款所提出的收益质量与重大缺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平均来看,在第404条款下,收益质量与重大缺陷之间没有关系。尽管Ashbaugh- Skaife等人(2008)和Bedard(2006)的文件证明了对公司在第302和404条款下暴露的弱点进行补救后的收益质量的改善,但是Bedard(2006)发现这些影响对于302条款信息披露的影响大于404条款。这种关于内部控制和收益质量之间关系的复杂证据可能是由于额外的监控机制的存在。(如:审计师,董事会,机构投资者)例如,审计师的实质性测试可以作为许多内部控制的替代品,部分减轻了重大缺陷对收益质量的负面影响(Doyle等人,2007a)。在此基础上,McVay(2009)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质量不仅对报告收益有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用来形成收益预期等预测的内部報告。当公司内部报告无效的内部控制时,管理预测的准确性在统计上和经济上都显著降低。此外,内部控制会影响报告的收益;,影响内部管理报告的质量和管理指导。薄弱的内部控制也有可能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包括生产、资本投资、并购、研发、广告、招聘或扩张决策。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源于张宜霞2007发表的文章,文章认为内部控制不是孤立的概念,它的各个构成要素、控制程序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随后王海林(2009)建立了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 CMM模型。在2013年,池国华等人共同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刘实(2001)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应具备6个基本构成要素:恰当的组织结构、优良的信息管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方法、良好的人员素质、适用的企业文化、科学的风险管理。李连华(2005)不赞同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概括为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的关系应该被描述为嵌合关系。并且以这种嵌合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关于如何改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效率的具体设想。孟凡伟、李小燕、宋根生(2007)提出应该以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如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且应该制定严密的操作规范,使企业内控规范而高效。
四、高管薪酬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性分析
内部控制可以大致划分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有效的、完整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反映公司经理人的真实经营成果,从而有利于根据公司业绩来制定合理的高管的激励制度。外部监督机制是指披露完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相关信息。披露内控的缺陷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接受外界对本企业内控缺陷的监督。一般而言,敢于对外披露内控缺陷的企业,内控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更高。根据公司业绩制定的高管薪酬会更加合理,能有效地约束高管的自利行为。
理论上,为了避免代理人出现道德风险,如果公司业绩越好,高管薪酬就会越高,以保证对高管有足够的激励。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内部环境,也是管理层权力的重要制衡机制。本文仅研究了较有代表性的内部治理机构,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内部权力决策、执行、监督的机构。董事会对股东负责,对管理层有监督权;总经理是管理层的最高代表,拥有经营权。Bebchuk and Fried(2004)认为,当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时,管理层权力不受约束,可以影响他自身薪酬制定过程,更有机会获得天价薪酬。而两职分离时,董事长的存在是对高管权力的制衡,能够有效保证薪酬合理及内控有效。薪酬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四委会之一,主要职能是对高管进行考核,评估绩效,设计合理的高管薪酬,以减少代理人成本。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可以代表股东大会独立的对公司高管进行监督,防止企业陷入内部人控制的状态,防止出现高管滥用职权,损公肥私的情况。简而言之,监事会对高管薪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还有,独立董事具有专业的背景以及堅定的独立性,不易被大股东或是管理层所操控,是制定出合理高管薪酬的主力。
五、本文的建议
(一)从高管薪酬角度加强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都已初步建成了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高管薪酬问题仍然是需要注意的难题。本文研究发现外部监督、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约束作用。因此建议企业从这几方面加强内控建设,相信可以有效地减少杨德明提出的高管薪酬乱象,即薪酬过高,薪酬过低和薪酬的不合理变动问题。
(二)提高落实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有部分上市公司仅仅程序化的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却没有在实务中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的可能性。这表明高管对内控落实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在有意隐瞒某些内容。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建议股东督促高管提高落实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三)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完整,接受外部监管的水平较差。披露内控信息,接受外部监管能更有效地促进内控制度的落实。公司高层可以成立专门负责内控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和执行小组,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在企业上下彻底贯彻内部控制的思想和方法。
(四)敢于披露内控缺陷,鼓励创新
通过查看企业公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及自我评价报告的具体内容,发现存在隐瞒内控缺陷,或者披露了内控缺陷,却没有相应地改善措施的情况,并且在报告中提出的改善措施基本雷同,创新的方案少之又少。因此,首先我国上市公司要敢于披露自身内控缺陷,接受外界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监督。其次也要加强对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实务研究,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寻找适合企业内部情况的改善措施。
(杭州城投租赁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6)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2]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2).
[3]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