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2018-09-29周勋初
周勋初
现在的人谈起传统文化来,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遥远而不可捉摸。我理论水平有限,观察问题时常凭直觉。我直觉地感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仍息息相关。
晚上照例看《新闻联播》,常为种族冲突和宗教纷争所震惊。波黑战争之后,又继之以科索沃战争。中东情况也一样,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以色列与周边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冲突,难以解决。以耶路撒冷的位置而言,也为宗教和民族问题所困扰,想不出一个彻底解决的办法。
返观我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也很少发生种族灭绝之类的大惨案,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况截然不同。
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也读读唐诗,知道白居易还参加过一种叫做“三教论衡”的活动。这一活动很有趣,儒、释、道三方各自派出杰出代表,相互提问,反复辩难。本来我想大家一定要恶斗一番了,谁知——当对方提问后,回答的人就引经据典,说明你所提的问题与我们自家经典中的内容差不多,大家彼此彼此,这不是现在常说的“求同存异”么?三教中人相处时,都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这样的社会也就不会发生严重的宗教冲突。
学术界认为:唐人看待种族问题时,以文化论,而不以血统论。因为中国素重礼教,华夏地区的人违反了礼教,则亦视之为夷狄;外国人或边疆民族中人遵从礼教,则亦视为华夏上品。因此,唐代的达官贵人中多外国人或边疆民族中人。唐代的一些诗人,很难说是哪种宗教的纯正信徒。如王维,以信仰佛教著称,但也推重道教,而他立朝为官,又奉儒家教义为准则;李白曾受道箓而为道士,但他也推重佛教。这种情况,后代一直如此,这就避免了人们因宗教、民族问题而发生的冲突。
有一次我去美國一所大学讲演,突然有人提问:中国人到底是欢迎外国人的,还是排斥外国人的?这话很难回答,因为要看情况而定:假如你来侵略我们,我们当然排斥;假如你态度友好,我们当然欢迎。但我当时不想这么直截了当地回答。我认为中华民族还是受到孔子的影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因而对外来民族中人一直采取友好的态度。我举了一个犹太人来华的例子。宋代有支犹太人到开封,要求居留,宋代皇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赐予土地,并为之建立了挑筋教的教堂,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批犹太人随后慢慢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阅读犹太人的历史,可知其命运的悲惨,他们流浪各地,所遭到的尽是排斥、压制与屠杀,像中国人这样友好对待的,实为罕见,而犹太人与另一民族相融合的,也可称绝无仅有。事后该校的教师转告我,那天来听讲的人中有一位犹太富婆,听到这段话后很感动,他们犹太人都知道这段历史往事。我想这也应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一个范例。
因此我常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遥远而不可捉摸,它就在我们身边,诸如“三教圆融”“天下一家”“《春秋》大一统”等观念潜伏在我们的脑海里,无形中支配着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努力去发掘它,去阐发它,让大家明确地把握它,则对我们国家的稳定与团结定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