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田野调查报告
2018-09-29闫鹏叶
闫鹏叶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一、田野调查点选取原因及介绍
此次演出是由本村36岁同龄人出资邀请了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举行为期3天的活动。笔者遂在老师的带领下于3月15日来到南王村对该剧团进行调查。
赵康镇隶属山西省襄汾县,地处县境西南边陲,东北距离襄汾县城30公里,西南距新绛县城12.5公里,为襄汾县西南门户。南王村隶属赵康镇。
二、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介绍
(一)背景。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成立于2009年5月,民营剧团,团址在运城河津市,团长任孝义。该团也是武派传承基地。小梅花蒲剧团主要演出地为临汾、运城周边县村。每年的演出旺季在正月,最多时可演出55-60场戏,每场4000元。淡季在5、6月份,演出场次较少但仍需给演员发放工资,也是团长最难熬的时候。采访副团长后,我们体会到了民营剧团的不易。该剧团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团长的带领下,及后勤与演员的配合和不断努力坚持下,得到了百姓和戏迷的赞誉。
(二)成员。笔者采访了该剧团青衣演员原晓蓉和手板乐师张顺。
姓名性别角色毕业学校学艺年龄籍贯 获奖经历原晓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运城市第八届戏剧龙门奖青年演员金奖张顺 男 手板乐师蓉 女 青衣河津市艺校 11岁 河津河津市艺校 11岁 万荣 ------
三、蒲剧介绍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一带得名。又称“蒲州梆子”,本地人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之一。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于山西省南部各县,以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
(一)八大板式。调查时小梅花蒲剧团的乐师张顺对蒲剧的板式及特点进行了介绍。蒲剧有八大板式,分别为慢板、二性、紧二性、流水、大流水、滚白、间板及七锤。
慢板,多用于抒情,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如《断桥》中的白素贞;二性和紧二性,是蒲剧中运用最多的板式,也可称为蒲剧的核心板式;大流水,是有身份的人用,表现雄伟、豪迈的情绪,如《黄鹤楼》中的周瑜;流水,速度可快可慢,可松可紧,一般用来叙事;滚白,用于悲伤、哀怨、凄凉的情绪;间板,用于旦角幕后出场;七锤,以锣鼓点为主,用于出场。
(二)伴奏。伴奏乐器有战鼓、板鼓、定音鼓、堂鼓、手锣、铙钹、马锣、碰铃、手板、木鱼、三角铁、小镲、中音锣、高音锣、苏锣、京锣、贝斯、大提琴、二胡、板胡、电子琴、琵琶、竹笛等。伴奏乐器分文武场,武场乐器一般为打击乐。伴奏在台下时,以手板为中间点,右边是打击乐,左边是弦乐、键盘。乐师张顺还介绍了蒲剧的三大件,分别是二胡、板胡、竹笛。
据乐师张顺的介绍,蒲剧的伴奏乐器也与其他剧种伴奏乐器一样,进行了一些融合。将西方乐器融合到传统伴奏中,使得伴奏音乐更加丰富。曲谱也更加规范化,乐师们使用的都是简谱。伴奏中也大量运用了配器,伴奏效果更加丰满。乐师张顺也说道,一些老艺人具有即兴伴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现在年轻艺人所缺失的,这也是蒲剧更好发展下去的催化剂。
(三)唱腔及咬字。蒲剧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声音位置靠前,以气息为主。随着蒲剧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咬字也进行了改变,即尽量以普通话为主,让更多的听众可以听得懂。
(四)剧目。传统剧目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一些现代剧目。据小梅花蒲剧团演员原晓蓉介绍,该剧团也进行了新的创作,如《薛仁贵》《河东义民》。
四、地域性对蒲剧团的影响
地方剧种众多是戏曲的一大特色,特色独具的众多剧种使戏曲成为“一体而万殊”的特殊文化景观。地域性对于蒲剧的产生、发展、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地方戏,既是该地区地域文化孕育而成的结晶,同时又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象征。
首先,戏曲的产生和发展是地域文化孕育和滋养的结果。剧团作为戏曲文化存在的载体,也必然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就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而言,剧团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地域文化环境这一条件。该团成立于运城市,民营性质,演出多集中在运城临汾周边县村。
其次,演员作为剧种传承个体、剧团生存支柱,也受到了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演员原晓蓉谈到她学习蒲剧的原因是对母体文化满腔的热爱。
五、总结
2018年3月15日我们一行5人到达赵康南王村时,村民们有拿小板凳的、推自行车的、骑摩托的,涌入院子,人声喧闹。观众以老年人群为主。村民们有抽烟卷听戏的,有晃着脑袋听的,有两人说戏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现场进行的观察来看,南王村观众微笑写在脸上,听的好不自在。从观众的年龄层,看到的是蒲剧市场的衰败,亟待拯救。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需要大众目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