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认识电视?

2018-09-28王钦

东方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尼尔电视

王钦

摘要: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于1985年初次发行,这本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世人。80年代,在大家纷纷为电视的发明、发展欢呼雀跃、放声高歌时,波兹曼等人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与深深担忧。根据书的英文题目——“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娱乐”不是名词,不是指“娱乐内容”,而是动词,指一种动作和状态,而且句子的主语不是别人,恰是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致使我们心甘情愿要娱乐死自己?带着问题笔者重新阅读了这一经典著作。

关键词:电视;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初读时,笔者发现,许多学者似乎对波兹曼有所误解,尤其在我国电视节目内容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家侃侃而谈着“娱乐至死”,也有学者指出“娱乐”不一定“致死”。笔者认为,在本书中波兹曼并不旨在说明“娱乐化”的内容会使我们渐趋麻木,不反思,我们就会毁了自己,作者更重要的是要指出,“电视”这一媒介本身就有神奇的魔力,不论播放教育节目、政治新闻等看起来多么严肃、非娱乐性的节目,电视依旧会改变我们的认知,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能力、丧失理性,波兹曼旨在让我们认识电视,并告知我们该如何认识电视。

一、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提出的“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对于帮助我们认识电视媒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这一观点旨在说明什么?我们知道,文字是一种媒介,代表着一种隐喻,同样地,电视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隐喻。显然,在电视这种媒介的影响下,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众话语”发生了转变。那么,公众话语是如何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转变的呢?这就需要深入探究电视的特点。

首先,电视指引我们更多地关注形象,使我们的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变。仔细回想,当我们提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时候,第一在你脑海里出现的可不是什么他说过的话,一定是他那张脸。当然,有人会说,使我们注意形象的是图片,并非电视,可是毫无疑问,图片的威力怎可能敌过电视,毕竟一个动起来的鲜活的特朗普比一张不会动的照片更吸引人。

其次,电视使我们的理解力下降。在电视发明以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人极度痴迷读书,收费图书馆、演讲厅随处可见,铅字在公众话语的舞台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说的话会不自觉变成书面语,如果讨论激烈,他会称与他对话的人“先生们”。林肯和道格拉斯的七场辩论不仅时间久,且运用的句法复杂,措辞符合严格的法律行文,这就要求听众也需具备超高的注意广度和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再看看如今的总统电视辩论,竞选者们用零碎松散的短句、幽默的搞笑段子引发人们的关注,有的投票者不仅不理解竞选者所讲的内容,甚至不知道未来的总统说了些什么,只是根据脑海中留下了的大致印象投票,“我觉得这个人在电视上的表现更好,更像一个总统”。

再次,电视影响下的语境是断裂的,摧毁我们的逻辑思维连贯性和一致性。比如电视新闻节目,受限于节目时长,主持人通常在30分钟里要播出全球各地发生的十几起事件,当听完一个新闻还来不及思考时,主持人就会说“好,接下来,让我们来看其他方面的消息”,你就会投入下一个语境,去听下一条新闻。电视所营造的这种断裂的语境,会摧毁我们逻辑思维的连贯性与前后一致性。

正是在电视的这些特点的影响下,电视彻底改变了公众的话语结构,导致人们的话语发生改变,人们的思考水平、语言组织能力随之下降,人们更愿意说短句或是缺乏连贯性的句子。

二、媒介即认识论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波兹曼主要探讨的是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他力图证明真理的定义(认识论的一部分)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媒体的性质。想想为什么我们可以相信印刷文字的引用,却不能相信口头引用的内容?因为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有关。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文字比口语更值得信任,印刷书和电视节目会影响着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与定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电视会给我们答案,而我们会因为看电视而更改自己的认识论,笔者认为,这就是媒介即认识论的含义。

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介重新“定义”了商业、新闻、宗教、政治和教育。如商业广告在电视出现以后变得夸张、艳丽,不再可信,人们过多关注美女,帅哥,不再关注商品本身,而关注的是消费者(使用商品、代言商品者)的气质。

波兹曼无意攻击电视节目里的内容,他攻击的是电视本身。在电视这一媒介里,即便内容想极度还原现实真实,但我们知道这依旧是不真实的,是制片人与导演所导的一出“戏”,但这出“戏”却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我们的认识。

三、总结

每一种观点在提出后都有人会思考它的适用性,似乎倘若它不适用于这个社会,这个观点就是无用的。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美国的80年代,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学界与业界似乎对此有所反思,想要把电视节目做得严肃一些。但是怎么可能呢?波兹曼想要证实的正是电视这种媒介本身就是具有娱乐性的,它从被创造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宿命。所以,书里也提及,有人请他去电视上做出自己的观点阐述,波兹曼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被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绑架的时代,波兹曼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智能手机也有着極其重要的启示,“低头族”、“手机丢失焦虑症”正存在于你我之间。读《娱乐至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媒介传递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认识媒介更重要,“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该如何认识它”远比“它说了什么”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尼尔电视
丢失的三只羊
一个小奖品
信任一个贼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尼尔丝历险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浮世绘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