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
2018-09-28王文娟
王文娟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研究高中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之间的碰撞,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思想也受到熏染,然而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这一部分的改革却相对滞后。笔者通过查阅中外语文教育文献书籍,观看网上观摩课,了解当代语文教育名家思想,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可以对我国高中的新闻类课文情感教学有所增益。
关键词:新闻类课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
前言
早在二十世纪初朱自清先生就最早提出了语文的情感教学[1]国际语文教育也逐渐呈现一种共同的趋势:在语文课程框架内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视对本民族传统道德情感的学习;以全球视野定位语文情感价值观教育。[2]教育改革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也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
一、高中语文新闻类课文情感教学概说
新闻类文体属于应用文,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充当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指引价值观的重要角色,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进入语文教学也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彰显人文性,更彰显实用性。虽然新闻类文体在现行必修课本中所占比例较小,但选文精巧,涵盖了中外名篇,涉及范围广泛。以人教版为例,包括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行太空的航程》、《包身工(节选)》。
作为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之一的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日常的学习,综合考虑学生是实际心理发展水平、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因素,使学生能够把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高中语文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中语文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取得的成绩
二十世纪初期,朱自清先生提出了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发展思想,涵养情感”最早指出了语文的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更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更多的教师对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愈加重视。吉林的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老师就最先进行了新闻的课文情感教学的改革——《东方时空》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局面,引导学生眼观四海,心系国家。[3]
(二)高中语文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在新课改的大势的推动下取得了不小的突破,然而与其他类型的高中课文相比,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改革仍然不够彻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闻类课文的教学往往偏重对新闻文体格式、新闻要素、结构、写作背景的学习,而对情感教学浅尝辄止。
(三)高中语文新闻类课文的情感教学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
1. 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
高中学生的新闻类课文学习大多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更多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虽然每年高考中实用文所占比例并不小,然而实用文中的新闻类文体比例较小,有关新闻的情感教学更是少之又少。高考试卷缺乏对新闻类体裁情感教育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自然学生对于新闻类题材的文章也不会过多看重。不过如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交出语文教育的完美答卷关键还是看教师。钱梦龙老师如此說道:方格之内求圆融,带着镣铐跳舞也精彩。[4]因此,高考的改革势在必行。
2.必修教材课文少,选修教材不重视
新闻在必修教材中的选篇过少,在目前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五本必修课本新闻课文只占四篇。必修课本的新闻类课文选篇虽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但过于陈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出于对应试教育的考虑,教师学生并未选择选修课本《新闻阅读与实践》,而选择了符合应试需要的选修课本。因此必修教材应适当增加新闻类课文,选择描写近些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新闻进行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3. 教师素质和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
我国的教师素质在逐年提升,然而很多地区的教学方法却并没有因此而有大的改变。不少地区教学方法落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新闻类课文是跨学科性较强的体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不仅强调学生掌握阅读新闻类课文的态度策略和方法技能,而且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直观感受,使之受到人生和道德的启迪。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不着痕迹地融汇于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技能之中。
4. 学生对新闻类课文缺乏兴趣
在不少学生看来,新闻类课文枯燥乏味,没有小说动人心魄的情节,也没有抒情散文的酣畅淋漓的词句,语言平实,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所以对新闻类课文不甚喜爱。因此就更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例如:.激趣导入法、情境创设法法、朗读体验法、重点突破法[5]、创作演练法。
参考文献:
[1]庞婷婷.初中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2-3.
[2]刘正伟.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3-46.
[3]教育部教育师范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5-96.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5]贺卫东.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