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看教育信息化

2018-09-28韩芙蓉刘立邓硕

东方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传统文化

韩芙蓉 刘立 邓硕

摘要: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高度,但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了带来丰富多样的知识信息以外,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流失,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拾起失落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信息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研究背景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从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演变为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利用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方式。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促进教育现代化朝着更高要求更大平台前进。然而丰富的外来知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与遗失。我们在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发现白水县是一个是一个历史底蕴丰厚的地方,它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有着“四圣故里”之美誉——仓颉造字开华夏文化之先河,杜康造酒始中華酿酒之滥觞,雷公造碗执中国陶瓷之牛耳,蔡伦造纸创世界文明之传承。同时它的境内有各类古遗址、古战场40余处。面对文化如此厚重的地方,它的文化传承又是怎样的现状呢,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这个信息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时代,技术的不断变革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上说道:“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而各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水平的竞争。而我们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在快速前进,慕课、微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兴的信息技术也都应用到教育中来促进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一定要先理清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应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军事、医药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在内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我们经常讨论的传统文化是包括传统文化习俗、技艺、思想观念甚至是宗教、哲学等在内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但是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它的传承现状却令人担忧。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日本漫画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左右;韩国的各种快餐式的电视剧文化以及网络游戏占据中国市场75%之多。[3]

二、白水田中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创建于2001年9月,是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县政府主持兴办的一所渭南市标准化初级中学。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的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齐全,具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48套,基本覆盖了全部的授课教室。并于2015年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校园电视台,其中两个计算机机房于2017年更新设备,每个机房内有一台seewo交互智能平板显示设备,51台操作系统为win7的Lenovo F2014A个人计算机。

我们通过访谈田中的团委书记李老师以及八年级语文组组长冯老师两位老师,了解到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在2001年建校之初,并没有投影仪等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直到2006年左右学校引进了投影技术才开始了教育信息化教学,但是这个时候只是硬件设备的引入,并且此时的投影仪的清晰度不够高,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而软件资源跟不上,学校多是采用模块学习与模块培训的方式。2010年学校引入了幻灯片,教学中媒体的使用成为一种普遍的情况,教育信息化水平迅猛发展,各学科教师都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媒体使用方法。但是大规模的使用也使幻灯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学生们更多的关注于图片,导致了思维能力培养的滞后,学习注意力的分散。新课改以后,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由全盘套用变成了简单辅助。

自从2017年白水田中的计算机机房设备的更新换代之后,两个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就从原先的信息技术实验课机房变为了教师办公、电子备课以及电子资料阅览的教室了。田家炳中学采取“集智备课”,按学科分年级统一备课,然后择优上课。从这些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来,田家炳中学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在硬件上不断进步,对于老师而言,电子备课、集智备课也为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学校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而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停上,作为一个硬件设施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禁止学生们使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误区。而且,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上看更多的是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倒退。

三、白水田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中学的比较

白水田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中学的比较中,本文选取西安中学,因为西安与白水都处于西部地区,两者在发展水平上在某些方面会有相似处,比较起来会减少很多无关因素。

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虽然坐落于一个小县城,但作为一所社会爱心捐资所办的中学,它十分重视关于学生的德育,学校的团委书记李老师表示来学校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成人,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白水田中的孩子们很好的体现了学校抓德育的思想。活动的五天里,田中学子的知识底蕴很深,待人有礼貌,富有爱心且乐于助人,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田中里传承文化的闪亮的星,他们会书法会武术,且就中学这个年纪来说其掌握的水平已经很高了。

为了深入了解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调研过程中共计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9份。问卷数据显示,白水田中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的选择中,73%选择电视节目,其次约60%的数据指向学校学习、参观展览(博物馆等)、网络平台(慕课,微信公众号,微博,百度搜索),而听人讲述只占40%,调查中60%的家长会主动给学生讲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对于白水田中学生来说,传播媒体的发展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大便利。在是否喜爱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所有数据都显示对于传统文化学生是喜爱的,其中喜爱程度上,比较喜爱占51%,很喜欢占19%,并且绝大多数的学生会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以及坚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城市文化传承中,在信息化时代以前,主要以理想文化(以典籍、图书为主)、物质文化(以物质产品和自然文化景观为主)、生活文化(以人类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体系及各类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主)三种主要文化类型而得以传承。但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知识获取对以上三种文化类型的依赖程度都在不断降低,伴随着数字生活的数字文化的传播能力迅速扩大,以数字化方式获取知识的渠道、方式更加个人化、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市场化,同时庸俗化、同质化的影响也超越国境。信息时代在使民众文化权利扩大的同时,也使跨国公司、新媒体产业的文化权利和影响力超越国家、宗教、民族而更具文化影响力,这些变化使所有国家的文化建设面临考验。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如何转化为文化发展的优势,首先要迈过信息化这道“门坎”。而城市在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流失与消逝要比农村更为严重一些,城市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普遍较低。[4]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手段

我們在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通过党团活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开展,发现田家炳中学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只有部分同学知道主动地利用计算机机房内的多媒体计算机上网去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大部分同学对于问题含义的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在这里,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将从宣传、学习和实践三个部分来介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宣传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它的宣传首先应该是通过主流的宣传渠道来扩大影响范围,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电视作为一种信息获取的渠道,是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的途径之一,国家文化宣传部门应该打造一些内涵丰富而又生动有趣的电视节目,用以传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网络媒体平台作为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媒体通道,由于其信息的丰富性以及获取资源的便捷性而备受青年学生的喜爱,我们也应该注重网络文化建设,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精神内涵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同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防止国外的极端思潮对我们的影响。

(二)学习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9.49%的家长会主动的向孩子介绍传统文化,但是家长的介绍毕竟是偏重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认知的,而学校学习作为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应该承担起未来一代中华儿女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的重任。针对传统文化衰落与流失的现状,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甚至是兴趣班,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设置成各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习、交流甚至是发展。

(三)实践

传统文化是物质、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整合,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了解,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地践行与深入骨血的弘扬。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实践的途径可以包括:(1)实地调研访谈,通过亲身感受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独特魅力;(2)学校组织丰富有趣地传统节日庆典,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例如舞蹈、歌唱、演讲、舞台情景剧等;(3)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实践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以及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 人民日报 ,2015-05-24(002)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11)

[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4]李松.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承.光明日报.2013-8-22(016)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游科海,崇文问典项目。

作者简介:

1.韩芙蓉,1998年03月31日出生,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2.刘立,1996年11月8日出生,男,汉族,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3.邓硕,1999年12月04日出生,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传统文化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