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东海阳秧歌中的“乐”与“舞”
2018-09-28胡琳李锐
胡琳 李锐
摘要:海阳秧歌是由山东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秧歌表演形式,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海阳秧歌的乐、舞关系,本文将对海阳秧歌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海阳秧歌具有的特征,即舞蹈动律、代表性的鼓点以及相生性。通过对乐、舞关系的探讨,不仅可以实现海阳秧歌的创新发展,还能很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海阳秧歌;舞蹈动律;音乐韵律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136-01
海阳秧歌实现了音乐韵律与舞蹈动律的有机统一与高度融合,为音乐领域与舞蹈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在海阳秧歌的舞蹈动律生成环节,音乐韵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秧歌表演者也经常谈到一句话,即“七分靠锣鼓,三分靠扭”,这也说明音乐与舞蹈是海阳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如果要对海阳秧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就要以海阳秧歌中包含的音乐韵律与舞蹈动律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在海阳秧歌中,音乐韵律对舞蹈动律有着独特的作用,能使其形成特殊的韵味,只有深入剖析音乐韵律的特征,掌握两者间存在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海阳秧歌的舞蹈动律。
一、海阳秧歌概述
海阳秧歌是传统汉族民间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属于山东三种秧歌种类中的一种,是民间社火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阳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群众基础以及多样化的技艺形式,属于自娱性质的表演类型。海阳秧歌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大场子与小场子两种。所谓大场子是指众人共同表演的舞蹈,传达出一种积极与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场子以单双人舞蹈和多人舞蹈为主,表现出一种质朴善良、情感丰富以及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理想状态。除了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之外,海阳秧歌的表演题材也多种多样,包括田地耕种、打渔捕猎、治病售货、卖艺演出等。严谨的队伍结构也是海阳秧歌的重要特征,主要包含执事队伍、乐队及舞队,三部分队伍具有一定的排列顺序,执事人员排在最先,随后是乐队,最后是舞队。海阳秧歌表演不仅要刻画各种人物的特征,还要注重表演内容的丰富性,以多种视角诠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深刻地展现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二、海阳秧歌的乐、舞特征
(一)海阳秧歌的舞蹈动律
“艮劲儿”是海阳秧歌最为突出的舞蹈动律,主要是指表演者在表演舞蹈动作时,应做到舒缓有度,不能过快也不可过慢,要表现出舞蹈的韧劲,在张弛有度中不断地汇聚力量,最后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爆发,稳住架势,使自身的“亮相'环节更具力量,表现得更加充分。“艮劲儿”在不同风格的秧歌中有不同的表现,相比于东北大秧歌,山东海阳秧歌带给受众豁达和宽阔的感觉。表演经验极其丰富的艺人们常说,“艮劲儿”是海阳秧歌不可缺少的味道,要想跳出正宗地道的海阳秧歌,就要学会并掌握“艮劲儿”。表演者在海阳秧歌行进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舞蹈的动律,不可过快,因为“良劲儿”最容易在慢动作中产生。此外,海阳秧歌的舞蹈步伐大致可分为四种,也被称为“四步走”,这四步具有显著的特征,即快慢分明,快的就要体现出爆发与热忱,而慢的就要慢出稳重与深沉的感觉。
(二)海阳秧歌的代表性鼓点
“水斗”是海阳秧歌具有代表性的鼓点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水斗”鼓点产生于一个民间故事,即“渔夫斗老鳖”的故事。故事主要描绘了一位渔夫手握一把鱼叉和海龟进行激烈斗争的场面,鱼叉一出一收和海龟一伸一缩构成一种鲜明的韵律。“水斗”还可以被称为“走阵”,这两种名称均是以舞步特征为名,但也曾有一些专业人士对海阳秧歌具有的“水斗'特征持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水斗”不是以舞步为重点,而在于强调拍子。海阳秧歌中的前四拍属于“水斗”的基础鼓点,但在后人的不断创新中,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拍,这一拍是一锣,属于舞蹈进程中的一个亮相部分。由此可见,海阳秧歌无论怎样发展,都要以“水斗”鼓支点为基础。
三、海阳秧歌的乐、舞关系——相生性
山东海阳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环境打造了獨具风格的海阳秧歌。海阳秧歌不仅具有节奏感十足的舞蹈动律,还有动人悦耳的音乐韵律,两者相互融合。海阳秧歌善于运用舞蹈动律塑造人物个性化的性格角色,而且时快时慢的音乐韵律也给舞蹈快慢突变的风格带来极大的影响,正是由张弛有度的音乐韵律形成了秧歌中的“慢走阵”与“快走阵”,由此更有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增强秧歌的节奏感。海阳秧歌的音乐韵律不仅生成了舞蹈动律,两者的高度融合还形成了秧歌的相生性。
四、结语
总体来讲,海阳秧歌不仅具有北方秧歌的典型特征,还是汉族民间舞蹈表演的主要形态之一。海阳秧歌既是山东海阳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汉族人民自我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海阳秧歌内在的乐、舞关系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相通的,两者相辅相成。“艮劲儿”、“水斗',及相生性特征是海阳秧歌乐、舞关系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别于其他民间秧歌形式的显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