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数思维早渗透立足课堂培数感

2018-09-28吴丽英刘书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符号意识数感

吴丽英 刘书闽

[摘 要]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算术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渗透代数思维。

[关键词]算术思维;代数思维;数感;符号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4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看出数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其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以“数学的方式”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阶段要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为初中的代数学习做好准备呢?笔者为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上做了新的嘗试,下面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下。

一、横式笔算拓思维,算法多样培数感

案例描述:以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100-48=”的教学为例。

1.课件出示教材中呈现的两种算法:

算法1:100-40=60 60-8=52

算法2:100=99+1 99-48=51 51+1=52

教师提问:这两种算法你能看懂吗?请你说一说。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说一说,其他同学做补充,有不明白的可以当场提出问题,由小老师回答,回答不清楚的由其他同学补充。

3.学生互相交流、质疑、讨论,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你还有其他算法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请学生当小老师上讲台说一说,其他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当场提问,由小老师当场解答。小老师回答不清的由其他同学补充,补充后仍不清楚的地方,由教师适时点拨,强调计算过程的完整性。

5.课件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

算法1:100-8=92 92-40=52

算法2:98-48=50 50+2=52

算法3:100-50=50 50+2=52

算法4:100分成50和50 50-48=2 50+2=52

算法5:99-47=52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1,差不变)

算法6:102-50=52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2,差不变)

……

分析思考:

竖式笔算是一种程序计算,它培养的是学生的程序性思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算术思维。它是根据法则来计算的,要严格依照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来进行,然后得出结果。

横式笔算,即根据数与数的关系以及数感来寻找合理简洁的计算途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算法呢?因为数与数之间有很多关系,如我们可以把100看作是99+1,也可以看作是102-2,我们还可以把48看作50-2,这样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算法。虽然改变了算式的形状和结构,但计算结果不变。转换算式后,原来需要连续退位的,现在不需要退位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代数思维,对学生而言就是数感。基于数感更易于找到合理简洁的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竖式笔算与横式笔算这两类算法,前者是算术思维,后者是代数思维,两种算法各有各的价值,缺一不可。我们在培养学生算术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

二、观察比较寻规律,加法表里培数感

案例描述:以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做个加法表的教学为例”。

1.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的竖排规律。

师:仔细观察得数是10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第一个加数依次减1,第二个加数依次加1,得数不变。

师:倒过来看呢?

生2:第一个加数依次加1,第二个加数依次减1,得数不变。

(教师出示两个算式:8+2=10;6+4=10)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从上往下看,第一个加数减2,第二个加数加2,得数不变;从下往上看,第一个加数加2,第二个加数减2,得数不变。

(教师再出示两个算式:6+4=10;3+7=10)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生4:从上往下看,第一个加数减3,第二个加数加3,得数不变;从下往上看,第一个加数加3,第二个加数减3,得数不变。)

小结1:在加法表的竖排算式中,哪个数一直不变?(得数)我们用三角形来代替得数。哪些数在变?(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我们用括号来代替可变数[贴板书:( )+( )=▲]。它们是怎么变化的?(第一个加数加几,第二个加数就要减几;若第一个加数减几,第二个加数就要加几。两个加数的变化正好相反)

2.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的横排规律。在加法表的横排算式中,哪个数一直不变?(第二个加数)我们仍旧用三角形来代替不变的数。哪些数在变?(第一个加数和得数)我们仍用括号来代替可变数[贴板书:( )+▲=( ) ]。它们怎么变?(第一个加数加几,得数也加几;第一个加数减几,得数也减几;两个数的变化相同)

3.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的斜排规律。在加法表的斜排算式中,哪个数一直不变?(第一个加数)哪些数在变?(第二个加数和得数)[贴板书:▲+( )=( )]它们怎么变?(第二个加数加几,得数也加几;第二个加数减几,得数也减几;两个数的变化相同)

4.引导学生比较三种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有一个数不变,竖排不变的是得数,一个增加,另一个就会减少,一个减少,另一个就会增加,正好相反;横排与斜排不变的都是等号前面的加数,加数增加,得数也增加,加数减少,得数也减少,它们是同时变化的。

小结2:对于加法表中算式之间的规律,以往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如第一列数从小到大,依次加1,第二列数从大到小,依次减1,得数都相等,到此就没有再深究下去了。而课例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探究算式之间变与不变的规律,也就是和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的进位加法做铺垫。如,计算9+8时运用和不变规律,一个加数加1,另一个加数减1,得9+8=10+7;再如, 98+27,一个加数加2,另一个加数减2,得98+27=100+25。这样可以避免进位,使计算更加简便。

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符号来代替数字,帮助学生认识到通过符号的表示,规律的呈现形式更加简洁,体现了符号语言的概括性与一般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发展运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

综上所述,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算术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渗透代数思维,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符号意识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用符号化思想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数感”的培养
小学阶段数学符号意识研究综述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符号意识”的认识与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