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品德学习初探
2018-09-28袁和林
袁和林
【摘 要】STEM课程研究来源于生活和现实世界的问题,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德学习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对于转变学习理念,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品德学习特色、学习流程及学习要点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运用和落实好这些特点对于真正落实“学为中心”,实现从“他育”到“自育”的转变以及知行统一会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STEM教育;品德学习;实证研究
近年来,STEM教育成了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STEM”取自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这四门课程的英文首字母,它是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综合式教育,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是课程的终极目标。
STEM课程属于理科范畴,品德与社会课程则属于文科范畴。看似完全不同属性的两门课程,却有着天然的互补作用。如果在品德学习时,教师能有机地融入理科性质的STEM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转变学习理念,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品德学习特色
(一)拓宽品德学习内容
STEM是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综合式教育,跨学科融合是其最大特色之一。品德学习也能像STEM教育一样,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学习和研究,直至形成更符合伦理、科学、令人信服的道德知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必要和有效的。
(二)创新品德学习方法
STEM教育倡导实证研究,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品德学习中,每个道德知识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是存在的价值。如果学生不清楚原因或价值,学习就只是囫囵吞枣,依样画葫芦,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和识记道德知识,他们会难以接受或理解。例如“20支烟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对此大多学生持怀疑态度。因为自己的亲人中就有人每天抽一包烟(20支),抽了好多年还活着。为什么那么大一头牛却被毒死了呢?如果我们借助于实证研究,这样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增强品德学习韧度
STEM教育践行的是快乐学习,且这种快乐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在传统的品德学习中,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类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但这种活动学生是被动参与的,且很多活动本身是带有功利性质的。因此,通过这样的学习获得道德知识,培育道德情感,總觉得有些缺憾。如果借助于STEM教育的理念加强品德快乐学习的研究,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品德学习方法,让学生喜欢品德课,喜欢品德学习,就可以大大增强品德学习的韧度。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品德学习流程
根据STEM教育的流程,结合品德学科的特点,可以把一节品德课分成四个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呈递进关系,每个板块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为例,学习“家中不慎起火或发生火灾,我们如何逃生”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以说明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品德学习流程。
(一)呈现主题,引发疑问
STEM课程理念推崇的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持“疑”时,问题就产生了,深入的思考学习也就开始了。这样获得的道德知识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疑问来自于学生,且结果是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得来的,比教师讲、书上写的要可信得多。
1. 呈现材料,激发情感
导课环节,教师播放了某酒店高楼发生火灾的视频,视频中介绍了人员伤亡情况。看后教师提出问题:“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火灾发生时,怎样逃生更安全?”学生通过单独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接着,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示专家提出的逃生建议:(1)从安全通道走;(2)人要弯着腰前行;(3)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走……
2. 引导质疑,明确主题
组织学生思考专家的逃生建议:如果那天你刚好入住在这家酒店,用这些逃生建议逃生,有困难吗?每组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逃生建议进行思考讨论,罗列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然后在班级里交流。通常,学生列出的问题会有:(1)从安全通道走:为什么要从安全通道走,而不乘坐电梯逃生?从安全通道逃生应注意什么?(2)人要弯着腰前行:为什么要弯腰?是不是一直都要这样弯着?腰部要弯到怎样的程度?(3)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走: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湿毛巾捂住?用怎样的湿毛巾捂,需要绞干吗?捂几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研究主题——怎样逃生更安全。
(二)实验求证,丰富感知
STEM课程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将借助实验器材开展研究,用以证明知识的前因后果。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说,而是主动将学习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来验证知识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相吻合的。
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就要设法让他们直观地看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为了使活动有效开展,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活动器材,或者提前让学生自备器材。如烟饼(模拟烟雾)、玻璃通道(模拟酒店通道,也可用纸盒代替,但有一个面要改用透明的塑料,便于观察到里面的情况)、干毛巾、自来水等。具体的活动如下。
1.过渡。怎样逃生才最安全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2.出示要求,明确方法。活动要求为:(1)将烟饼点燃放在玻璃通道中,观察烟雾扩散特点;(2)尝试用干毛巾、不绞干的湿毛巾、绞干的湿毛巾捂住鼻子呼吸,体验呼吸的变化;(3)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尝试解答先前的疑问。活动要求可以用课件出示,也可以制作成纸质活动提示,每组一份。
3.实验探究,寻找证据。各学习小组领取活动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收集证据,解答自己的疑问。
(三)分享体验,价值趋同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大多数情况下,众人的发现会比个人的发现要多。为了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教师需要安排一个信息分享环节。根据实践,信息分享环节可以分两步走,即组内分享和全班分享。如《我是小小安全员》这节课,有关信息分享的环节设计如下。
1.组内交流。首先,组内学生逐一交流自己的发现,并对疑惑之处深入分析。接着,根据组内学生的发现,补充完善自己的结论(如有时间,可以画出思维导图)。
2.班内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的发现和结论,在听取他组代表发言后,对自己小组的结论进行补充完善(或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
3.得出结论。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发现专家的逃生建议有的直接可以用,有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适时选用。一切以生命安全为第一!
在两轮信息分享过程中,学生对重点研究的三条建议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比如第一条“从安全通道走”,学生认为安全门防火,只要关紧安全门,火或烟雾就不易进入安全通道,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电梯井是上下贯通的,烟雾容易进入,且扩散迅速,人在电梯内容易窒息;火灾发生时,触电保护装置容易跳闸停电,导致人被困电梯内无法逃离。所以发生火灾时不能乘电梯,而应从安全通道撤离,且要关紧安全门。外出住宿时,一定要实地走一走安全通道。对于第二条“人要弯着腰前行”,学生发现起火后烟雾会往上冒,在碰到通道顶部时,会沿着顶部向通道的两端迅速蔓延,开始时这些烟雾和地面之间会有一定的空隙,过一会儿就充满整个通道。逃生时,人弯着腰前行就不易吸入烟雾。当然,如果烟雾还没到来,逃生人员就不必弯腰前行。对于第三条“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走”,大家一致认为绞干的湿毛巾比干毛巾或不绞干的湿毛巾效果好,而且毛巾对折三次(即八层),阻挡有毒物质效果更好,同时对呼吸的影响也不大。如果烟雾还没过来,逃生人员可以不捂住鼻子直接逃离。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对于如何逃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命第一”的理念得到了落实。
(四)拓展延伸,指导行为
火灾逃生的建议有许多,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对每一条建议都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教师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或几条特别重要的,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内容进行研究,剩下的可以建议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视频、阅读绘本等方式进行学习。
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一段文字或一句话,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有画面感的、充满人性和智慧的、可以和自己对话的活知识。在遇到突发火灾时,他不会简單地回忆该怎么做,而是会迅速地进行观察,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及同伴安全。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品德学习要点
(一)把准融入的“点”
STEM课程虽然有诸多的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品德学习可以共享STEM课程理念,但毕竟也有差异之处。在运用STEM理念进行品德学习时,建议教师选择一些偏“理科”的内容,那样共性会多一点,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巧选活动的“材”
活动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方便易得,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二是经济实惠,追求低碳,避免过多的经费投入;三是注意安全,任何实验器材或活动的设计,永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三)紧扣德育的“心”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行为的人”是德育课程的目标,一切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因为有探究活动,所以学生有可能会变得异常兴奋,高声谈话、尖叫、不与他人合作等坏习惯会不经意间出现,教师务必抓住契机,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角度给予教育。
基于STEM理念的品德学习,真正落实了“学为中心”,实现了从“他育”到“自育”的转变,有利于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哈兰德,STEM项目学生研究手册[M].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2]高峡.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