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视野,创新视角
2018-09-28费岭峰
费岭峰
【摘 要】“选题”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起点,但教师在“选题”上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困难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选题”需要抓住“应然”与“实然”间的矛盾冲突,明确研究视野;把握“整体”与“局部”间的内在关联,创新研究视角。这样的“选题”不仅有价值,有质量,而且具有清晰的研究视野和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教育科研;选题
“选题”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起点,反映在课题研究方案(或研究报告)文本中时,以“课题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或“研究的缘起”等内容作为第一个部分呈现。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提出一个研究的课题不外乎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中碰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课题,这是一线教师常用的“选题”方法;二是基于某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将探索理论应用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课题,这也应该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缘由。
实践中,教师在教育科研“选题”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的。近日,笔者在学习了我市近几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报告”时发现,一个有价值、有质量的研究课题的提出,往往具有清晰的研究视野和创新的研究视角。现结合几个优秀的成果报告,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选题”的两点思考。
一、抓住“应然”与“实然”间的矛盾冲突,明确研究视野
所谓视野,是指一个人所能观察或认识到的范围或者领域。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课题有清晰的研究视野,一则表明研究者清楚通过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二则表明研究者明晰对所研究的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其提出的过程是一个基于教育教学“应然”与“实然”间矛盾冲突的深入思考的过程,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所谓“应然”,即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然”一般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决定。
一是政策导向。由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发布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条例、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的要求或精神,应该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比如,有教师想做关于“作业改革”的课题,就应该去了解省市“课程改革”文件中关于“作业改革”的最新要求与规定,如《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30条》(以下简称《建议》)的第三部分“作业设计与辅导”。如果想在数学“家庭作业”上深入研究,则需要关注《建议》中的第18条、第20条以及第26条的内容要求。该《建议》中关于“作业设计”的内容便是关于小学数学作业从政策层面的“应然”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改革数学作业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又如省级立项课题“区域实施‘绿色评价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方向是关于“评价改革”的,关注国家、省级层面与评价改革相关的政策内容就很有必要。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评价改革的要求“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以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保障学生“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此外,《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等指导性的文件,都是该课题的选题依据。
二是理论导向。即从人的学习规律或教育的一般规律去发现问题与发掘研究点,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位语文教师的省级立项课题“阅读教学中学生言语能力建构的策略研究”,在“课题的提出”部分,就说到“言语”的本质特征:“言语是个体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的、主观的,它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因为“言语”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在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时,需要了解与把握“言语”固有的特征,遵循言语能力习得的基本规律。再如一位教师在做“小学家庭作业创新设计研究”这个课题研究时,将国内外教育学者研究所认为的“家庭作业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在校学习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展学习资源、调整学习策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作为研究“家庭作业创新”的理论起点,也是一个很好的逻辑起点。
应该说,政策导向和理论导向是教育教学的“应然”状态。当教师依据“应然”状态去分析判断教育教学“实然”状态,发现两者间存在矛盾时,就是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选题”的着眼点。因为此时的矛盾就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教师通过实践研究加以解决的。
如那位研究“家庭作业创新”的教师,在对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关“家庭作业”调查中发现:在作业类型部分,有约60%的学生喜欢“实践型作业”。在建议部分,不少家长建议“作业针对性强一点,活动性强一点;布置生活实践方面的;机械训练类可以相对减少;可以布置一些自由度高的作业;可以按照学生的需求选择攻克的题目;等等”。这些正是该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目标。于是,该教师试图通过“小学家庭作业创新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一位数学教师,基于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分析了低年级学生在“读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读图不完整,没看清就动笔;对图文结合中的关键词视而不见;对图中数量关系缺乏思考;对相似题型较易混淆;仅凭“直觉思维”或受到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等出现了误读……显然,这些问题会影响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所以该教师把“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作为研究方向,试图发现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图能力的一些方法与规律。
二、把握“整体”与“局部”间的内在关联,创新研究视角
所谓视角,是人看待事物时特定的角度。事实上,人们看待事物时,由于视角不同,对事物形象的描述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研究视角往往会影响课题研究的内容创新、策略创新等,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例如,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和校长,提出“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实践与探索”“基于‘自适应理念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研究”等课题,研究的是引入“互联网”技术的课堂教学,探索从内容到策略创新的路径,以实现为教学服务、为学习所用的目标。
然而现实是,许多一线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存在视角模糊不清、研究泛化、缺少创新等诸多问题。以“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为例。我们可以推断,这是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针对在实践中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而提出的。但从课题“选题”的视角来分析,这样的课题缺少深入研究的抓手,不太利于研究者實践操作。研究者如果能从“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思考,就可以挖掘新意,寻找抓手,创新研究的视角。
一是从内容视角进行调整,将研究主题改成“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即将教学有效性以“素养”的维度给予具体化,研究者可从素养视角去思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重构学习目标,创新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从策略视角进行调整,将研究主题改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三试三探教学路径实践研究”。从小学生经历数学问题解决的三个层次上进行教学改进探索:初试浅探,初步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再试深探,巩固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适当经历变式过程,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后试拓探,组织学生探索蕴含高层次思维要求的问题,适当提高学习要求,发展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水平。这种基于教师实践层面的选题视角,比较容易形成课题的研究路径,易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操作。以类似的方法,如果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诸如“试—议—用—提”等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那么研究主题还可以调整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试—议—用—提教学路径实践研究”,促使研究者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事实上,围绕策略层面的研究视角,在创新研究视角的同时,由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容易形成教学特色,形成个性化的研究成果。
以上两种研究视角,其实是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的两种维度,也是一个从“整体”思考到“局部”操作的过程,适合于聚焦研究点,将小题做大,探索形成一般化的规律,为一线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体现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的意义与价值。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3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