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什么惜贷?
2018-09-28韦星
韦星
9月17日下午,台风“山竹”过后,金灿灿的阳光洒满珠三角上空,前一天的风急雨大,顷刻间荡然无存,似乎这一切从未发生。
但东莞市凤岗镇一家塑胶厂里,总经理陈晓的办公室拉着窗帘,遮挡住源自窗外的强光,也因此留下满室的阴暗和他阴郁的表情。
“嫌贫爱富,落井下石,雪上加霜”……随着话题展开,原本客套、随和的陈晓,说起银行就来了气,“过去10多年,多家银行追着我要借钱给我,现在,我倒追他们,没一个理我。”
近五年,陈晓确实没能从银行获得一分钱的新贷款。相反,早前他从银行贷到的款项被逐年收回,不再放款,这使他的企业运转日趋困难。
曾在这家企业待了十多年的董祖孟,对此很有感触。他说,“这家工厂辉煌时是在2003-2004年,
那会,厂里有2000多号人,2014年我离开时,只有800人了。现在,这家工厂只剩200多人了。”
“不容乐观,”陈晓说,十年前,公司营业额6000多万元,但十年来,营业额一降再降,目前营业额只有2000多万元,利润也被摊得更薄,“处于等待和续命的状态”。浸淫塑胶行业26年的陈晓不认为这行业没前景,但没有了资金,一切都只是空谈。
在陈晓背后,站着一长溜和他一样的中小企业主。
难在哪里?
董祖孟是广西玉林人,20年前,他从广西一个县供销社辞职后,就来到东莞。他一直在企业上班,目前是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理,平时企业和银行对接的业务,主要由他负责。
和陈晓的暴脾气不一样,董祖孟更能平心静气,他对银行多表示“理解”,因为银行信贷经理、支行行长其实也想促成企业的贷款。“银行靠什么吃飯?就是靠存贷比率差来吃饭。”董祖孟说,“能放不放的情况,可能性很少。不放贷,银行吃什么?”
但银行系统的风险把控能力很强,也很谨慎,至于能否成功放贷,也不是银行行长或信贷经理说了算,而是风险控制师说了算。
“银行风控师并不是一个人,有好几个人。”董祖孟说,风控师有一票否决的权力,而风控师的签字也要承担相应风险责任,所以公司贷款业务中,银行行长、信贷经理是需要接受风控师一系列质询的。
中小企业贷款的难点还在哪?
董祖孟在凤岗、沙田、厚街等地的多家企业待过,他深谙症结所在。向《南风窗》记者分析时,董祖孟说,影响银行放贷的最大因素是宏观政策和事实上的“所有制不平等”,这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形成了挤压效应。
2014年以来,金融机构主要把钱投向国企和融资平台。根据央行公布数据,从存量信贷占比看,2016年国有企业占54%的企业贷款份额、民企占比34%,有20个百分点的悬殊。但从增量信贷看,2016年国有企业占据78%的新增企业贷款,新增贷款达6.9万亿元,而民企新增贷款仅为1.5万亿元,只占新增贷款的17%,两者相差61个百分点。
数据差异的背后,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国企有国家信誉背书,银行也更愿给国企放贷。”董祖孟说,他以前在供销社上班时,供销社的抵押物都用完了,但还可以从银行贷到款。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出现以前,银行和国企的关系更为密切。
银行是否放贷,受宏观经济影响大。经济形势好,一生产就容易卖出去,企业资金回流快,企业也不缺资金。这时,多家银行信贷经理会追着企业老板,希望老板向他们所在银行借款。但一旦经济下行,银行收紧银根,正是企业需要银行救急的时候,银行不但惜贷,还会催着企业还旧账。
当然,银行也有自身的管理和要求,在经济下行时,银行需要加强风险把控能力,而惜贷、回收则是银行在此时的主要做法,因为“落袋为安”依旧是防控风险的首要准则。
“借款用途,还款来源”是银行放贷前需要严控把关的两个信息。当下,很多处于艰难中的中小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对于企业转型的未来,不仅银行看不清,就算是浸淫行业多年的企业主,也没有十足把握。
在经济下行时,银行需要加强风险把控能力,而惜贷、回收则是银行在此时的主要做法,因为“落袋为安”依旧是防控风险的首要准则。
这时,看不清行业未来和企业前景的银行,不可能盲目给企业借款,因此,“惜贷”就成为企业转型遇到的常态。
银行偏好
那么,哪些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
除前述提及的国企和国有融资平台外,银行对企业有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和客户筛选标准。
9月15日,一名不愿具名的国有银行东莞厚街支行行长告诉《南风窗》记者,银行是否给企业放贷,确实存在一些偏好。
这种偏好,首先体现在客户群体的筛选上。教育、医疗等不受宏观政策影响的行业,是银行最乐意放贷的。
“毕竟,经济再怎么不好,教育和医疗都是需要的。”这位银行行长告诉记者,比如新开办一家幼儿园或其他民办学校,以及公私合营的医院等,不需要抵押物,银行也会放贷。因为,教育等部门会严格把关老板的办学资质和办学能力,这无疑帮银行把了“第一道关口”。
饮食受宏观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且资金回笼快,但并不受银行青睐,主要因为“饮食行业更新太快,没稳定和可期的未来”。制造业可以成为银行关照的对象,但主要是那些具有高新技术的企业,特别是纳入地方政府扶持清单的企业,才更有机会获得银行的贷款。
有了机会,但最终是否获得银行贷款,还需经过银行评估。这些进入政府扶持清单的企业,尽管经过了政府的一轮筛选,但各银行还是会对这些企业有自己的一套内部评估体系。当然,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评估中,所获得的分值也不一样。
至于银行评估的内容,基本上差不多。据前述行长透露,首先看行业。看这家企业所从事的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比如陈晓所从事的是塑胶行业,过去发展很红火,银行容易放贷,但现在,这个行业不被银行看好了,因此就逐步收回贷款了。
其次是要看这家企业在这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如果这家企业属于行业的前几位,银行也容易给对方放贷。
再次看这家企业的合作伙伴。比如这家企业的合作伙伴是步步高、华为或是南方电网等,银行也乐意放贷,这其实是通过其业务网络来考察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还款能力。但如果这家企业主营业务的合作伙伴是一家正面临困境的企业,银行也会表现得保守或提前收回贷款,毕竟“唇亡齿寒”。
此外,企业老板和主要股东的嗜好,也影响到银行是否放贷,如果企业老板有涉毒、涉赌、涉黄等不良嗜好,不利于其获得贷款。
除前述因素外,最终决定银行是否放贷的核心是:这家需要贷款的企业是否有抵押物?“哪怕是高新的制造业,但大环境决定了,没有抵押物,我们通常也不会放贷。”这位行长说,现在银行基本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找上门要钱的,一般不是什么好企业,只有自己去找、去开拓的,才可能是优质客户。”
以前述这家国有银行厚街支行的业务来看,每年东莞分行给这家支行的任务是:给8家企业放贷,放贷金额8000万元。
放贷过程中,除偏好教育、医疗等行业外,各银行信贷经理对纳入政府扶持清单的企业,也展开激烈的角逐。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是4.35(一年以内,含一年)至4.9(五年以上),各国有和商业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有一定幅度调整,通常情况下,根据贷款年限以及抵押物的情况,需要支付的利率是不一样的,但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融资成本通常在7%左右。
对这个成本,无论是受访行长,还是董祖孟,都坦言“这个融资成本不高”。
9月4日,央行和工商聯召开一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参会人员规格很高,不仅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副行长潘功胜、朱鹤新,还有四大行和光大集团的董事长,中信银行董事长,邮储、交行、浦发、华夏、民生等银行的行长。
座谈会持续三个半小时。参会企业反映,今年融资难度加大,授信总额度缩减,且贷款利率普遍上浮,民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会上,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直言:“不是所谓的融资难、融资贵,现在的状况是很多中小企业根本贷不到钱!”
许泽玮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金融资源占比还有30%。但的确,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融到资,进而导致企业主求助于民间借贷机构,由此才引发了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小贷公司?
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的中小企业,通常通过民间借贷方式来满足资金需要。最近几年,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成为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渠道?
“不可能!”合富金融策略发展部总监徐北告诉《南风窗》记者,由于小贷公司自身的融资成本较高,其行业利率是银行的三倍左右,高达15%~18%,而很多制造业的利润根本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利率,除非是特殊情形下,企业需要“过桥”几天或个把月。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融到资,进而导致企业主求助于民间借贷机构,由此才引发了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董祖孟如今所在的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近两年发展得不错:2016年,公司营业额2000多万元,到2017年,营业额增长170%,达6300万元。这家企业也在今年被纳入东莞市“倍增计划”的企业。
像这样被纳入倍增计划企业的,厚街镇有10家。它们也因此不存在融资难问题,因为各大银行抢着给他们放贷。但在融资诉求上,近期,他们也向东莞市人大提出了“希望提高企业信用额度或针对抵押贷款出台优惠政策”的建议。
对这个建议,董祖孟解释说,他们公司现在贷款2000多万元,都是拿老板房产去抵押的,如果能提高企业信用额度,就不一样了。
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物,而且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通常是贴息30%~50%),主要是针对那些获得信用贷款的企业。抵押贷款的企业,则没有机会享受到这些贴息的优惠政策。
通常,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才有机会获得信用贷款,绝大多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信用贷款。“因为审核非常严格,即便争取到了,所得金额也比较少,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无异于杯水车薪。”董祖孟说。
问题还在于,企业急需发展资金和银行所能配给的金额,通常有个错配的时间差。
以董祖孟所在的这家公司为例,银行所能给予的贷款金额,通常只有公司营业额的1/3。比如2016年,这家公司营业额2000多万元,银行据此放贷就是600多万元,但这时,企业瞄准市场机遇,需要贷款的资金是2000多万元,但这个额度的获得,只有等到2017年其营业额达到6300万元,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机会稍纵即逝,但银行贷款金额的配给是有滞后性的。
正是种种制度性的约束,导致资金配给的滞后性,加上配给行为的“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陈晓说出那样的激愤之语,也就不奇怪了。
在调查中,记者深深感受到: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有着强大的逻辑,经济下行只会加强这种逻辑的力量。承认这种逻辑之后,我们可能真的需要跳出既定的银行体系,寻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