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的可能
2018-09-28陈莉莉
陈莉莉
这感觉奇怪得很。
我明明在屏幕上看到了她端庄、贤淑的一面,但是她风骚入骨、妖娆万分的样子却是更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是一个女性,我想记录另一个女性。
更立体、直观的感觉,是在与她交谈两个小时以后,逐步建立起来。我愿意相信她的表达是真诚的。
之前的印象或者说感知,来自第三方,网上有人说她宇宙级自恋,有人说她野路子,有人愿意历数她情路上的显赫人名,还有人愿意猜测她有或没有的显赫身世,当然她更多作为一个人的努力也摆在那里。
而第三方的信息又来自哪里?或者说是怎么来的?
女人只要与某种情沾了边并被放在众人之下,无论怎样,她都要面临口诛笔伐。想一想,她,做错了什么?
采访田朴珺之前,所有的信息来源如上所说。采访的间隙里,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很多人都说她与传闻不一样。
她不是类似这种分裂情况的个案。
但是,是什么把更多的真实或者本来面目阻挡于我们的视线以及感觉之外?或者说是什么让那么多对他人形象充满情绪、臆想的言辞塞满我们的生活呢?
是作者不负责任?还是读者就喜欢读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个扯不清楚的话题。
带给我的思考就是:不要轻易对一个人、一件事迅速地产生评论。每一个字都有责任。
《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一句话:在我年纪还轻、世故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记住,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们经常说女性成长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可能性呢?这些可能性很多时候就被湮灭在每个人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里。在我有限的理解能力里,一个女性成长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做自己特别想做的人吧?!
《中国合伙人》电影首映前一个晚上。田朴珺说她做了一个梦。
姥姥出現在她的梦里。对她说,你还记得小时候住的房子么?在梦里,田朴珺把房子走了一遍。“那是我的家,我需要这种感觉。”
那个时候的田朴珺有五六年没有面对过媒体了,再早以前,她对媒体并不熟悉。但是《中国合伙人》,她是制片人,她要去首映礼,她紧张、焦虑。她和王石的新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烟雾并还没有散去。她在那场感情里,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
她问身边的人,是不是可以不去?朋友说,为什么不去?你要感受那种氛围。
后来再遇到什么事情,她就把姥姥搬出来:那是她心目中独立女性的典范。姥姥一生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生生死死,她想:我这些算什么呢?
她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大版图中的一个女性,她经历了最名利的演艺圈,她低下头做自己想做的事,她选择自己的爱人,她也在尝试新技术、新领域。
有何不可呢?
文字是有好坏之分的,很不幸,我是到了很大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
好好写字,写好字,不害人。
对于一个人或得一个女性的成长,这也是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