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3-2017年间国内档案学高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

2018-09-28范桂红

山西档案 2018年6期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局通讯

文 / 范桂红

被引频次是指以一定数量的统计源为基础的特定对象被来源期刊所引用的总次数。[1]人们往往以被引频次来衡量论文被认同价值、学术价值及期刊的影响力。论文的被引频次可以表征论文被认同的价值。论文被引频次越高,就越有学术价值。[2]采用定量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对CNKI中档案学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当前档案学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客观呈现档案学领域高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为今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按照检索路径为:一级类目(信息科技)→二级类目(档案及博物馆)→三级类目(档案学、档案事业)的顺序选择学科领域,[3]不设检索条件,剔除不属于档案学的论文,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递减排序,选取各刊被引频次≥50次的92篇论文作为统计样本,检索时间为 2018 年2月10日。

二、 可视化分析

(一) 发表年份分析

1993年,吴宝康教授在《档案学通讯》上发表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问题引起的若干思考》一文,是CNKI中检索到最早被引频次≥50的档案学类论文。由图1可知,1997年开始每年都有≥50的高被引论文出现,2000年以前出现6篇(占4.4%),2001—2011年年均≥6篇高被引论文(占 84.7%),2012—2014年高被引论文均低于5篇(占10.9%),2015年到目前还没有出现被引频次≥50论文,引文累积效是重要因素,较早发表的论文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4]

图1 1993—2017年档案学高被引(≥50频次)论文发表年份分布

(二)被引频次分析

92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6875次,篇均被引次数74.73次,总下载数115893次,篇均下载数1259.71次,下载被引比16.86。被引频次的分区是≥100次的13篇;99—70次的25篇;69—50次的54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特里·库克、刘越男于1997年发表在《山西档案》的《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一文,被引频次达到210次。乐利珍于2008年发表在《科技风》的《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及T·库克、李音于2002年发表在《档案学通讯》的《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分别以175次、159次列二、三位。

(三)刊载期刊分析

高被引论文与高影响力期刊是相辅相成的。[5]92篇高被引论文分别载在29种期刊上,其中刊载9篇及以上高被引论文的期刊3种,2-8篇的6种期刊,其余20种期刊分别刊载了1篇。刊载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为《档案学通讯》,达到36篇,总被引频次2708次,占39.3%,;《档案学研究》11篇,总被引频次817次,占11.9%;《中国档案》9篇,总被引频次638次,占9.3%。这3种期刊的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均较高,显示了档案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核心期刊的论文在高被引论文中处于主导地位,更易被引用。[6]

(四)高被引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分析

从发文作者来看,92篇论文中,共涉及作者129人,发表1篇论文的最多,共51人(占39.6%),发表2篇论文的5人(占3.8%),发表3篇的2人(占2.1%),发表9篇的1人(占 0.8%)。其中,冯惠玲发表9篇,在被引频次≥100的13篇论文中发表6篇,为档案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刘越男、傅荣校各3篇,周毅、宗文萍、丁华东、徐拥军、黄霄羽各2篇,为档案学领域的核心作者。从作者合作情况来看,合作率为28.2%,冯惠玲和刘越男、周毅、安小米等形成合作团体,徐拥军和张斌、李刚等形成合作团体。

从发文机构来看,发文排在前8位的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深圳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发文23篇,占25%,在被引频次≥100的13篇论文中发表6篇。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保持档案学全国领先地位,科研能力遥遥领先其他高校及机构。从机构合作情况来看,不同高校、省市档案局(馆)、企事业单位之间缺少合作。

(五)研究内容分析

研究通过对92篇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档案学在内容方面的学术特征。前15位的高频关键词为:档案管理、档案、档案工作、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纸质文件、档案馆、档案工作者、档案信息化、社会记忆、档案信息化建设、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资源、人事档案、档案保护等。92篇高被引论文在内容方面具有把握经典、聚焦热点、关注焦点问题的特征。

1.把握经典问题。关键词的总频率可以表明研究者对经典研究问题的持续关注度。[7]从排在前3位的关键词来看,主要集中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侧重对档案实体管理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因具有持久性且分析解读具有深度而成为高被引研究。例如,2002年,安小米发表在《档案学通讯》的论文《文件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被引68次;2012年,冯惠玲发表在《档案学通讯》的论文《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被引148次,都是对档案学经典理论的研究。

2.聚焦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一定时间内理论研究的热点,具有典型的时代印记。随着对电子文件研究的深入,档案学界2000年开始对数字档案馆进行研究。时至今日,这依然是研究热点。数字档案馆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产物。2000年,张晓霞等人发表在《兰台世界》上的《数字档案馆:21世纪档案馆的新发展》被引85次;2007年,刘明发表在《档案学通讯》上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被引67次。

3.关注焦点问题。焦点问题能够与更多的问题建立起联系,中心度较高。“档案信息化”“档案保护”“档案资源”等出现频次较高,对档案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等问题是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必要性、可行性等内容。[8]例如,针对与高校档案、人事档案等有关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2011年,倪丽娟发表在《档案学通讯》上的《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研究》被引72次,探讨高校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的关系;[9]2011年,刘琴发表在《档案学研究》上的《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探讨了人事档案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等问题。

三、结论

1.档案学领域最高被引论文出现在1997年,引用频次达到210次,2001—2011年每均出现被引频次5次以上的论文,说明近25年来档案学核心问题的研究呈不断繁荣发展的状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被引用频次依然较高。

2.相关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山西档案》《兰台世界》《云南档案》《山东档案》等8种档案类期刊及21种其他类期刊。《档案学通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档案学学术刊物,≥100频次的论文中有5篇来自该期刊,在档案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是唯一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的档案学期刊。

3.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高校。人才的高度密集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活跃,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仅以第一作者为统计依据,高被引92篇论文的作者,大多数只有1篇论文进入,而冯惠玲、刘越男、傅荣校、周毅、宗文萍、丁华东、徐拥军、黄霄羽8位学者有2篇及以上论文,达到了31.2%,为档案学核心作者。

4.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四川大学信息与档案管理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等5所高校及深圳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等是高被引论文(≥2篇)的机构。高校依然是档案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省市档案局(馆)、企事业单位研究力量薄弱。

5.相关高被引论文的主题有15 个,其中档案管理、档案、档案工作3个主题是档案学经典问题,侧重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等是焦点问题。

猜你喜欢

档案学档案局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雷厉风行 立即落实已蔚然成风
——省档案局馆及时传达省直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精神
陕西省档案局关于表彰陕西省首届“解读档案传播文化”优秀征文的通报
石家庄市档案局开展第二批次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工作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唐山市档案局荣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组织奖”
浮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