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全: “ 火中取宝” 的非遗传承人
2018-09-28杨清刘学
文-华 姝 杨清 刘学
“做最好的毛尖茶”
41年前,张子全首次与茶结缘。
“我的祖辈靠卖茶叶营生,7岁时,我就开始跟着爷爷去集市上卖茶叶了。”张子全说,别人家的茶叶卖3元一斤,他们家炒制的茶叶可以卖到6元一斤的好价钱。
12岁那年,爷爷张朝林把张子全叫到跟前,说:“今天由你来炒茶叶,试一下明天在集市上能卖多少钱。”
在爷爷的帮助和指导下,张子全很快就把第二天赶集要出售的茶叶准备好了。第一次炒茶的兴奋与紧张,让这个12岁的少年失眠了。
第二天,张子全起了个大早,背着人生中第一锅茶叶出发了。那时,他还不知道,茶将陪伴他走过未来几十年的光阴。
来到集市上,一小时过去了,偶尔只有一两个人前来询问。“他们看我是个娃娃,都觉得这个茶6元一斤不值得。”张子全说,他没有放弃,找来几个杯子泡上茶水,清甜怡人的茶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行人驻足。不一会儿,茶叶就被抢购一空。
初中毕业后,张子全买好票准备和同乡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临行之前,爷爷对他说:“你去寨子旁边的高寨水库茶厂看看,如果看完了你还想外出打工,我不拦你。”
高寨水库茶厂是都匀市生产毛尖的第一家茶厂,一大片茶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不曾想,张子全这一去,便与茶叶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年轻人,你会什么?”时任厂长罗芝勤问。
“我会炒茶。”张子全语气坚定。
罗芝勤不相信张子全小小年纪能有这般本事,于是给他从1000多亩茶园中规划了20亩地,除草、修剪、采茶、炒茶、卖茶,一系列工序全由他一人完成。一年之后,这20亩茶园在张子全的精心照料下挣了1500元,是单位面积收益最大的一片茶园。
第二年,张子全被破格提拔为炒茶车间主任。他一边精进自己的炒茶技艺,一边教授徒弟。岁月的沉淀让他褪去了当年的青涩,他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梦想:“我要种出最好的茶树,做最好的毛尖茶。”
“大家一起做生态茶”
驱车行驶在螺蛳壳盘山公路,两旁层峦叠翠、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让螺蛳壳成为都匀毛尖的主要产地。张子全的茶园就在这群山之间。
“茶园生在云雾中,厂房建在茶园中,我的目标就是要做生态茶叶。”张子全说。
2008年,适逢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张子全看到了机会。于是,他辞去车间主任的工作,承包了一片380亩的荒坡发展茶叶。
“要将380亩荒坡种上茶树并非易事。”张子全说,那段时间,天没亮他就上山干活,天黑了也不想收工,和妻子辛辛苦苦三个月,却连一半的土地都没有整修完。
“好在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一亩茶地补助1000元,我拿到资金后,就开始招人整修土地,两个月的时间,380亩地全部整修完成。”张子全说,一定要好好做茶,才能不辜负好政策。三年时间过去了,茶叶进入采摘期,高出同期茶树十厘米的长势,满含张子全对茶园的热爱与付出。
“以前茶叶产量小,都是用自家的土灶来加工,把茶叶炒制好,再背到集市上去卖。”张子全说,酒香也怕巷子深,2013年,茶叶产量大幅提升,他开始到都匀市寻找销路。
有一次,一位台湾人购买茶叶,张子全邀请他到茶园参观。“参观了茶园,品尝了茶叶,对方当场决定购买30斤茶叶。”张子全开心地说,那是他种茶以来第一笔大收入。用这笔钱,张子全开始修建厂房,扩大产茶规模。
2009年,张子全在坪阳村牵头成立了摆忙十里茶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的6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38户。2017年,他成立了贵州省贵匀山茶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收入480多万元,纯利润60多万元。
“每年的茶叶收入中,茶农可获得80%的份额,公司分得20%,这38户村民都变成了原始股东。”张子全说,以前做茶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现在他想把公司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致富。
锅里不停地翻炒茶青,抓、翻、揉、捻、搓,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2018年,在文化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中,张子全作为绿茶(都匀毛尖)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列其中。
品茶、爱茶、懂茶,今年53岁的张子全制茶40余年,用执着与坚守诠释了一位都匀毛尖传统制茶大师的梦想。
张子全在炒茶
“‘火中取宝’一定不能丢 ”
圆梦路上,张子全也不忘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手工炒茶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一定不能丢了。”爷爷的话,张子全记在心里,也一直这样做,祖辈发明的炒茶绝技就这样在张家一代代人的指尖上传承下来了。
“手工制作品质好的毛尖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做形、提毫、干燥五道工序。”张子全一边用手在滚烫的铁锅里翻炒茶叶,一边向记者介绍,“揉捻可以增加汤色浓度;做形是固定外形,使叶面卷曲;提毫时,茶团在手掌之间来回摩擦滚动,目的是去除茶叶上的毫毛。对每一步动作和温度的把控都要严格遵循传统手艺。”
张子全透露,绝活之绝在于“提毫”时,能否将茶叶的香气全部提炼出来。“提毫完成之后,要改用特别准备的杉木烧火,使锅内的温度迅速上升,茶香才能浓郁,如果掌握不好,不仅无法将茶香提炼出来,还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36分钟后,香气扑鼻的手工毛尖茶出锅了,茶香飘满整间厂房。这个过程就叫做“火中取宝”。
张子全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高温中炒制茶叶,双手变得粗黑而布满老茧。他也从一位懵懂少年蜕变成了当地有名的“金手指”。
高超的炒茶制茶技艺吸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前来学艺。“以前老人家说过技艺不能外传,但是时代在变,要想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张子全说。
截至去年底,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十里茶香合作社总计培养学徒超过600人,许多人都曾获得过茶叶加工技艺金手指、银手指、铜手指的荣誉。其中,获得州级非遗传承人的有10余人,能独立加工并从事制茶行业的有300余人,80余人各自回乡开办合作社,通过种茶和制茶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茶产业。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子全受邀到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给茶学专业的学生讲课。“看到他们积极性高,喜欢茶文化,我特别高兴。”从那时起,张子全便义务当起了学生们的炒茶老师,茶园也成了茶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指导学生辨认茶青、摘茶、炒制、包装,把都匀毛尖茶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下去,是我现在努力的目标。”在张子全眼里,青年一代是传统技艺得以传承的重要力量。